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哈密巴里坤 > 总裁致辞

总裁致辞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巴里坤水资源贫乏,水土严重不平衡,水量分布不均匀,地下水相对较多,水源既不能满足农牧业高产稳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发展工业的需要。巴里坤的植被有草场和森林。草场主要分布在巴里坤盆地及巴里坤山、莫钦乌拉山和巴里坤山原性高原一带,三塘湖盆地四周有稀疏的牧草,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一带也有一些牧草,盆地中间几乎没有植被。森林主要有山区针叶林、河谷阔叶林、荒漠乔灌木和平原人工林。

一、地表水

(一)山水河流主要集中在巴里坤盆地四周山区,系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山水形成的一些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渗漏大,多数河流出山口后很快就渗入地下。这些山水河主要靠高山的季节降雪和中低山区的降雨补给。此外,巴里坤的冰川也能提供一些补给。

全县有大小山水河流 46条,年径流量 2.12亿立方米,较大的山水河流有西黑沟、东黑沟、红山口沟、柳条河等 4条,年径流量合计 0.72亿立方米。多数山水河流的流量较少,每年平均流量小于 0.5立方米 ∕秒。山水河多离耕地较近,便于引用,历来为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

莫钦乌拉山每年 3月底或 4月初形成径流量,巴里坤山 4月底或 5月初形成径流量。各山水河, 6—8月为丰水期, 9月以后水量逐渐变小, 12月至翌年 2月,各小河冰冻断流。

全县山水河沟流量较大的共有 40条:三塘湖乡境内有 7条(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头道白杨沟、二道白杨沟、三道白杨沟、头道沟),大河镇境内有 1条(蓝旗沟)奎苏镇境内有 10条(乌沟、小沟、奎苏沟、李家沟、楼房沟、板房沟、庙尔沟、大柳沟、小柳沟、柳条河),萨尔乔克,乡境内有 5条(林家沟、加合沟、苏吉沟、吴家庄子沟、五场沟),石人子乡境内有 4条(石人子东沟、石人子西沟、小黑沟、东黑沟),花园乡境内有 4条(西黑沟、常家沟、水沟、河乐沟),八墙子乡境内有 1条(大熊沟),红山农场境内有 2条(红山口沟、李家湾沟),红星一牧场境内有 1条(大马圈沟)伊吾马场境内有 5条(黑沟、红沟、葫芦沟、小马圈沟、大柳沟)。

(二)泉水县境内星罗棋布,分布着大小泉水 556处,可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泉水溪流有 45处,年径流量合计 9 577万亿立方米。

全县泉水流量较大的共有 46处:大河镇有 9处(头渠、二渠、三渠、四渠、小红旗沟、大红旗沟、长山沟、大柴沟、炭窑沟),奎苏镇有 4处(双泉子、西泉子、青石头沟、宽沟),萨尔乔克乡有 10处(卧龙吉泉、小红柳峡泉、加满苏泉、营房泉、肋巴泉、二泉、噶顺沟泉、下涝坝泉、上涝坝泉、依齐泉),石人子乡有 6处(水沟、桦沟、湾沟、达树沟、五个泉、高家湖),大红柳峡乡有 5处(小熊沟、大红柳峡沟、花尔剌泉、纸房泉、上泉)三塘湖乡有 4处(东西庄子泉、岔哈泉、条湖泉、中湖村泉),八墙子乡有 2处(木城泉、牛毛泉),伊吾马场有4处,(八墙沟、解放沟、大石头沟、上泉子)红星一牧场有 2处(头道河子、二道河子)。

(三)冰川巴里坤的冰川只,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巴里坤山。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1959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分布在巴里坤山北坡,作用于巴里坤县的冰川共有 15条,冰川面积 8.64平方千米,冰储量 3.51亿立方米,折合水量 3.15亿立方米。冰川末端分布海拔高度,下限为 3 400米,最高 3 800米;雪线高度则在 3 900米左右。境内的天山,因为山体狭窄,海拔较低,故无大冰川。

县境内的巴里坤山,除发育较多小规模的冰斗冰川、悬冰川外,在山顶准平原上发育有特殊的平顶覆盖冰川。

2010年巴里坤县境内冰川分布情况一览表

名称 冰川条数(条) 冰川面积(平方千米) 冰储量(亿立方米) 折合水量(亿立方米)

西黑沟 6 4.40 1.90 1.71

东黑沟 1 0.14 0.01 0.01

小黑沟 1 0.82 0.25 0.22

石人子沟 1 0.67 0.17 0.15

红山口沟 5 2.47 1.17 1.05

奎苏沟 1 0.14 0.01 0.01

二、地下水

(一)山区地下水县境内巴里坤山东段,海拔高,有现代冰川和积雪,年降水量 400~500毫米,山区地下水补给条件优越,储量丰富;莫钦乌拉山山体略低,无常年积雪,年降水量 200~300毫米,山区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和储量均次于巴里坤山东段;西部低山区年降水量 100~250毫米,山区地下水主要由季节雪融水和降水渗入形成,储量较少;三塘湖西侧的白衣山低山区年降水量 50毫米,地下水贮存很少;东准噶尔断块山系的额仁山一带,年降水量仅 25毫米左右,是基本不含水的地区。

山区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经自治区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通过 4年多的水文地质普查, 1982年底计算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3.12亿立方米/年。

(二)平原区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指巴里坤盆地、三塘湖盆地和县煤矿山间洼地的地下储量及开采。据 1982年底自治区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测算表明:巴里坤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1.94亿立方米/年(包括泉水 0.88亿立方米/年),而每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包括泉水、井水)为0.49亿立方米,尚有 1.45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未开发利用,主要消耗于蒸发。

三塘湖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为 1.61亿立方米/年,(包括泉水、坎儿井水 0.08亿立方米/年),每年

第二编自然环境

三塘湖至牛圈湖一带的地下水开采量(包括泉水、坎儿井水)为 0.03亿立方米,尚有 0.92亿立方米/年未开发利用。煤矿山间洼地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为 0.22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 0.01亿立方米/年。这些地区是牧业区,只利用小泉、小水及打井,供人畜用水和灌溉少量草场。

综上所述,平原区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共为 3.77亿立方米/年(其中含泉水、坎儿井水 0.95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 2.89亿立方米/年,如以开采量比较大的 1981年计算( 0.51亿立方米/年),尚有 2.38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资源待开发利用。

矿藏

一、概况

巴里坤县境内跨越新疆北部的 3个成矿带,由北向南依次是镍、铜、钼、金、铁、膨润土、煤成矿带;东准噶尔、金、锡、铁、铜、、石墨、水晶、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成矿带(是县境内各类矿产资源蕴育最为丰富的地区,已发现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 98处,占全县境内已发现矿点总数的 67.1%,其中金 21处、铁 20处、铜 18处、煤 15处,、锰、、膨润土、芒硝、盐、珍珠岩、玛瑙、油页岩等 24处)和博格多铜、铁、锰、硼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各项地质勘探,已发现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30种,各种矿床(点、矿化点) 146处,按照矿产种类划分为黑色金属矿点(铁、锰、钒、钛、)、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等)、贵金属矿产(金、银)、非金属矿产(磷、硫、盐、芒硝、石墨、石膏、石灰岩、花岗岩、流纹岩、玛瑙、膨润土、珍珠岩、砂砾、粘土等)和能源矿产(煤、油页岩)。探明并小规模开发利用的仅限于芒硝、煤炭、黄金、膨润土、黏土、砂石 6种矿产,优势矿产资源为芒硝、配焦用煤、膨润土,其中芒硝累计探明储量 4 870.91万吨,煤炭预测资源储量 2 000亿吨,膨润土预测资源储量 51 935.65亿吨。三塘湖“西煤东运项目”预测资源储量约 500亿吨,膨润土探明储量 461万吨。

二、能源矿产

巴里坤县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且“三低一高”(低灰分、低硫、低磷、高发热值),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煤田和巴里坤煤田(西部矿区)两个区域,是哈密地区亿吨级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疆电东输”勘查提交 1 000米以

“疆煤东运”的重要基地之一。三塘湖煤田是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浅煤炭资源量 550亿吨, 2 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 1 200亿吨。

巴里坤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当量 9.3亿吨,已探明石油资源量 5.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 100亿立方米,被国土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验收确认为亿吨级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点实验区块和实验项目。

巴里坤县油页岩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石灰窑矿区和三塘湖煤炭矿区。

三、有色金属矿产

巴里坤黄金分布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骆驼井子(猴山)含金蚀变带、准巴斯陶金矿及外围蚀变带、索尔巴斯陶金矿、莫钦乌拉山一带等。 2010年,铜、镍、铅等有色金属的储量仍处于地质勘查阶段,探明黄金有 1 513.92千克、银 1 002.88千克。

四、非金属矿产

巴里坤芒硝主要分布在巴里坤湖,资源净储量 4 893万吨,其主要产品硫化碱市场份额占全国的 25%,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是全国三大硫化碱生产基地之一。

巴里坤膨润土主要分布在三塘湖乡,属钠基膨润土。查明资源储量 11 243.47万吨,远景预测资源量 51 935.65万吨。


土壤

一、土地资源

1980年,巴里坤县土地总面积约 3.84万平方千米,折合 377.01万公顷,其中伊吾军马场和农垦团场使用 30.33万公顷,占 8.05%;木垒县借用草场 21.15万公顷,占 5.61%;巴里坤县实际管辖使用 325.53万公顷,占 86.34%。巴里坤盆地平原区海拔 1 600~2 100米,土层厚度 50~l00厘米,且质地优良,地势平缓,还有山水河灌溉,适宜种植业生产;盆地底部,因地下水位较高,形成草甸土、沼泽土区,并有季节性或长期积水,牧草生长旺盛,是巴里坤县重要割草基地。三塘湖盆地泉水溢出处开垦较早,是县内园艺作物的生产区。

二、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分类原则(即耕作土壤分类采用五级制,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自然土壤分类到亚类为止五级制),巴里坤县的耕作土壤可分为 7大土类, 15个亚类、 16个土属、 36个耕作土种。

(二)土壤分布和主要特征栗钙土是温带干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在干草原植被下,土体上部进行着强烈的有机质积累过程,腐殖质的厚度随所处地形部位变化很大,土色较暗,呈现栗色或黑灰色、黑褐色,粒状结构或块状结构,无石灰反应;土体中的碳酸钙普遍发生淋溶,并淀积在削面的中下部;可溶性盐则全部淋失,一般无盐害,总盐含量< 0.2%。栗钙土是钙积土中具有湿态彩度>1.5或有机质含量 ≥20克/千克的饱和暗色表层、无腐殖质舌状物、地表至 50厘米范围内有钙积特征的土壤。栗钙土具有栗色腐殖质层,厚度约 20~30厘米,钙积层一般出现在 30~50厘米处,呈层状、斑块状、网纹状形态积累,厚度约 30~40厘米,底部碱化层(Btn)性状显著。栗钙土腐殖质含量 15~25克/千克,向下逐渐过渡,土壤呈细粒状、团块状或粉末状结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为 10~25厘摩尔(+)每千克土,土壤盐基已饱和,全剖面有石灰反应, PH8.0~8.5左右,剖面中易溶盐类基本淋失,易溶盐含量多低于 1克/千克,石膏含量很低,碱化层交换性钠可达 6%~22%。土壤质地较轻,多属粉砂土,砂与粉砂共占 60%~90%,细砂与粗粉砂约占 50%左右,粘粒为 10%~20%,粘粒在剖面中分布的曲线与石灰积累的曲线比较一致,但粘粒的淀积不很明显,粘粒的硅铁铝率在剖面中各层间变化不大,变幅为 2.5~3.7,粘粒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在巴里坤盆地(主要是巴里坤湖以东的地段),森林—森林草原下线,皆为干草原植被,此外还包括少部分巴里坤盆地以西的低山残丘。这一地带主要受蒙古戈壁气候的影响,故山麓地带较为干旱,但因有北山的蔽挡,形成巴里坤山间盆地草原气候。生长着以绵羊狐茅、菌陈蒿、线形羽茅、芨芨草等为主的干草原植被,还有些小半灌木,良好的生物条件和特殊的气候要素为栗钙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栗钙土在山南、山北均有分布。巴里坤县耕地区域内大部分为灌耕栗钙土,总面积 19 585.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82.2%,是巴里坤县面积最大的耕地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巴里坤县的奎苏镇、石人子乡、花园乡、大河镇、海子沿乡和八墙子乡,大红柳峡乡、萨尔乔克乡、三塘湖乡、巴里坤镇、下涝坝乡和黄土场开发区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由于受人类活动和长期的耕作、灌溉及施肥等农业措施的影响(据县志记载,在汉朝时就开始经营农业),“干”蓄水性保水性差)、(土壤易板结、“冷”使自然栗钙土具有的(表层干燥、“生”僵硬)、(地温较低)等不良性质得到改良或者消失。根据土壤熟化程度可以分化成板土、薄层灰黄轻壤土、底轻黄灰土、地透性黑灰土、厚层黄灰土、厚层轻壤土、细砂土、中层浅黄轻壤土、中层浅黄土、中层轻壤土、薄层红棕轻壤土、中层红棕轻壤土、中层黄棕土、中层浅黄轻壤土、中层黄棕土和中层浅黄轻壤土等主要耕作土属或土种。

潮土是在草甸土和部分残余沼泽土的基础上经人类开垦,长期耕作、施肥、灌溉、种植演变而来的一种农业土壤,主要分布在巴里坤盐地洪积扇扇缘、湖滨平原的高阶地上。

潮化过程和耕作熟化过程是潮土两个最主要的成土过程。当然也还有某些附加过程,如盐化过程、碱化过程、草甸化过程、潜育化过程等。

因处在扇缘或湖滨平原高阶地上,洪积扇顶部的地下水流至扇缘部分,由于地形至此变缓,土壤质地渐趋粘重,地下水到此地受阻滞而壅高,使土体上下层经常含有较多的水分,一般含水量接近于田间持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在 2~3米,地下水矿化度不高,一般均小于 l克/升,局部地区达到 3克/升以上,地下水盐分以氯化物、盐型居多。毛细管作用,水分可以升达地表,这是它主要的特征。地温低,土体潮湿,尤其在春秋两季地下水剧烈上升时,返潮现象极为严重,称为“下潮”。由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这样很早便被开垦为农田。通过长期的耕作使土壤形成疏松的耕作层,特别是深耕深翻、施肥,以改良,水热状况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由此可知,潮土的形成过程主要为地下水和灌溉湿润潮化过程及各种农业措施影响下耕种熟化过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的形态特征是:潮土具有返潮性,仅地表数厘米稍微干燥外(刚灌过水例外)全土层都是潮湿的;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促使土壤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即有明显的耕作层和犁底层;耕作层为黑色或青灰色、粒状或小团块状结构,土质绵软,混合均匀;犁底层较紧,大块状或片状结构;心土层和底土层是地下水位升降活动最活跃的层次,土色呈灰兰、灰白或浅黄色;全剖面呈现强石灰反应;土层中下部有片状或斑块状石灰新生体(有的不明显),还可见到铁的锈纹、锈斑;—般含盐轻,不致危害作物生长,或者非盐渍化,但局部低洼或耕地下缘有轻皮盐渍化,个别可达到中度。

巴里坤县耕地土壤类型中潮土主要为青灰轻壤土、青灰壤土、青灰土 3个耕作土种,总面积 1 475.8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 6.19%,主要分布在大河镇、奎苏镇和石人子乡,另外八墙子乡也有分布。

棕钙土棕钙土是在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棕钙土同栗钙土一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作用和钙化作用。但旱化和荒漠化增强,使腐殖质层变薄,有机质含量变低和土壤结构变差,而且在表层还形成微弱的结皮和片状结构,在剖面的中下部有时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石膏积累。在棕钙土的形成中,土体上部(表层)仍然进行着一定的生物积累过程,碳酸钙也还经受着微弱的淋溶,但比较而言,棕钙土的有机质积累过程相对减弱,碳酸钙积累过程增强,同时石膏积累亦已经萌芽,可以说棕钙土是栗钙土向荒漠土过渡的地带性土壤。棕钙土主要分布在巴里坤湖以西的低山区及丘陵地带。所处海拔高东南部约 1 400米,西北部 1 200米(巴里坤湖以西约 1 650~2 250米)。大体呈东西向分布,东邻巴里坤湖,南和栗钙土相连,西面和西北角延续到奇台、木垒县,北面和灰棕漠土相连。由于长期耕作和垦荒,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巴里坤县棕钙土土类主要为灌耕棕钙土亚类,黄土土属的浅黄轻壤土,属另一土种轻盐化中层浅黄土面积减少甚至消失。浅黄轻壤土主要分布于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等地,面积 1 606.9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6.74%。成土母质以洪积物和黄土状沉积物为主。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 100毫米左右,靠山水灌溉。处于山前谷地或山前倾斜平原中下部。棕钙土的主要性状表现为:土层较厚,多在 40~80厘米之间;浅黄或棕黄色,质地轻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耕层平均含量为 15.7克/千克;碱解氮在 24.0毫克 /千克左右;有效磷在 4.5~8.7毫克 /千克之间;速效钾丰富,一般在 400毫克/千克左右;土体上部呈现强烈石灰反应,往下相对减弱。生产性状具体表现为:土壤疏松,易耕作;土壤透水性、渗水性好,保水、保肥性亦好,适种作物较广;土壤肥力较好,速氮缺、磷中等、钾丰富。生产上要增施氮肥,氮磷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灰棕漠土分布于北山北坡海拔 1 400米以下,西部低山残丘海拔 1 200米以下,阿尔泰山余脉海拔西部约 1 200米、东部约 1 400米以下。分布区内气候干旱、炎热,年平均气温 8℃以上,气温年较差 36℃以上,年降水量仅 34.4毫米,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 110倍。植被主要为耐旱深根的灌木和小半灌木,生长植物以假木贼、黄麻、梭梭、枇杷柴等为主,常伴生有猪毛菜、藜和沙拐枣等植物。生长十分稀疏,覆盖度为 2%~5%,甚至没有植物生长。灰棕漠土分布在较新洪积扇上,土体中石膏含量不多,是灰棕漠土中发育较原始的类型。石膏灰棕漠土往往分布于老洪积扇切割台地上或残丘或剥蚀高平原,大量石膏聚积层出现于剖面中下部 30厘米左右或70厘米以下,甚至接近于地表。土壤地表有黑色砾幂,土壤表层有发育良好的干面包状多孔的荒漠结皮,厚 2~3厘米,砾石颠于其中,结皮层下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红棕色层;土壤质地粗糙,多为砾质轻壤或砂壤,甚至为砾石土。根据石膏含量、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可分为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和灌耕灰棕漠土 3个亚类。其中在县境内只有灌耕灰棕漠土分布,面积 263.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1.1%。

草甸土这一土壤带与山地褐色森林土组成复区,分布于山的阳坡,与干草原栗钙土相接,其下限可延伸到海拔 2 200米处,所处海拔 2100~2 800米,面积 592.46公顷。此土壤带地形较平缓,草木繁茂,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可耕种的草旬土主要集中在花园乡、石人子乡、海子沿乡一带,三塘湖盆地也有零星分布。草甸土是仍然保持有明显草甸化过程特征的一类土壤。土壤的形态特征是:土壤上部有发育良好的生草层,厚约 4~6厘米;生草层下具有厚度不等的腐殖质层,其有机质含量 5.0~7.0克/千克不等,土壤呈现黑色,从表层至下层颜色逐渐由深灰变为灰色;质地一般是上部轻壤、中壤,下部重壤、粘壤,粒状结构为主,中下部有石灰新生体、铁的锈纹和锈斑及少量盐斑(有的不明显);全剖面潮湿, 100厘米左右有潜育化现象。

巴里坤县耕地中草甸土主要分为两个亚类:灌耕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灌耕草甸土主要是经灌溉耕种,草甸层破坏而变成耕作层,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的水、热状况改变,从而具有一定的熟化程度。主要土种有潮灰土、潮灰板土和锈砂板土。盐化草甸土是在盐化草甸土或草甸盐土的基础上经人为开垦灌溉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仍存在有潜育化过程和盐渍化过程。

沼泽土分布在巴里坤湖以东河流的两侧、河间洼地等地貌,在石人子乡的大泉湾村、韩家庄子村和三十里馆子村,奎苏镇的二十里村和南湾村等地均有分布,面积总计 62.4公顷,占全县耕种面积的 0.3%。沼泽土是经常处于季节性积水和生长喜湿植物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土壤,其成土过程主要为草甸沼泽过程。盆地中部地形平坦,南北天山下水潜流到此溢出,以泉水河流形式注入巴里坤湖。扇缘、河成阶地地下水位 2~3米,低洼地带地下水位更高,一般在 0.8~1.5米,部分地区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湿,植物生长很旺盛,总覆盖度平均为 67.2%,以禾本科为主,占总覆盖度的 69.2%,生长繁茂,平均每公顷产鲜草 5 168千克,为有机质的累积提供物质基础。地表季节性或长期性积水,土壤湿润,处于嫌气状态,再因冬季严寒达 5~6个月,地温低,所以有机质得不到充分分解而以泥炭或腐殖质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发生泥炭化和腐殖质作用,土层下部则因长期积水和有机质还原物的影响,经常处于还原状况而发生潜育作用。土种形态特征具体表现为: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季节性或长期性处于积水状态,土体潮湿,地表往往有盐结皮或盐霜;土壤有发育良好的生草层,其下为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再往下为潜育层。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高。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 4.0~7.0克/千克,最高的达到 18.7克/千克;一般含盐轻,非盐渍化或轻度至中度盐渍化;一般土壤显中性至微碱性反应。根据剖面构造的不同,沼泽土可以划分为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泥炭沼泽土和盐化沼泽土等不同亚类,以上亚类在巴里坤县均有分布。

三、耕作土壤

巴里坤盆地的自然土壤有栗钙土、棕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盐土七大类。农田土壤的前身主要为栗钙土和草甸土,经人类长期耕种、灌溉、施肥演变而来。据 2007年全县土壤普查资料表明:在全县耕种地中,有耕作栗钙土 19 408.3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81.5%;有耕作棕钙土 1 607.0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6.74%;有由草甸土、残余沼泽土形成的农业土类潮土 1 558.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6.5%;有灌溉灰漠土335.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2.3%;灰棕漠土 263.0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1.1%;草甸土 378.32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1.6%;沼泽土 62.3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0.26%。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个洪积扇上,是在海拔 1 600米以上比较寒冷的高山气候情况下形成的,属栗钙土类型以及草甸土、残余沼泽土长期耕作而演变的土壤类型。由于巴里坤山与莫钦乌拉山的交错又分成两条土壤带,北部为莫钦乌拉山南麓土壤带,日照比巴里坤山北坡充足,生长季节较长,土壤发育较好;而南部的萨尔乔克、花园、石人子、奎苏等地为巴里坤山北麓,土壤带不如大河。

植被

一、草场

巴里坤草原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但其植被有中亚成分混生,反映了欧亚草原区东部两类草原之间的过渡性特征,成为亚欧草区向蒙古荒漠区的过渡带。草原具有数量多、草群质量及饲用价值高的特点。

1982年,根据自治区畜牧厅的要求,对巴里坤的草原及山区草场进行全面普查,县境内有草场面积191.19万公顷(含伊吾军马场的 5.63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49.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 175.3万公顷,占草场面积的 91.7%。全县草场可划分为 10类、2,1个亚类、 45个经济群组、 119个草场型。全县草场可分为优、良、中、低四等,无劣等。在 169.67万公顷(不含伊吾军马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占6.7%,良等占

23.96%,中等占 63.09%,低等占 6.74%。由于天然草场多数处在大陆性干旱区内,故缺水草场占 70.1%,严重缺水草场占 12.9%,有水草场只占 17%。

县境内草场上有高等植物 527种、低等植物 11种,有牧草 483种。草场上多处分布有中国特有的优良牧草阿拉善鹅冠草,以及栽培的优良饲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新麦草、燕麦草、羊茅草等。有毒草 18种,其中草有醉马草、毒芹、无叶假木贼。有害草 57种。

二、森林

县境内共有林地面积 32.91万公顷,其中密林面积 2.94万公顷、疏林面积 29.9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73%,活立木蓄积量 396万立方米。山区针叶林山区森林为水源涵养林与林材兼用林,多分布于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的北坡中部和中上部,窄带状林区总长 130千米,林地面积 2.50万公顷,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为优势树种,并混生云杉。落叶松面积占林区面积的 85%,云杉占 15%。在森林带下部伴生有忍冬、花揪刺梅(野蔷薇)、茶蔍子、栒子木、山柳灌木。

(一)河谷阔叶林河谷阔叶林为水土保持林。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的 46条河谷中生长着山杨阔叶林,树种以山杨和白柳为主。这些树种耐寒、喜光、抗逆性强,为优良的乡土树种,多生长海拔地 1 800~ 2 400米之间,上限和针叶林的下限相接或交错互生,沿河谷水系分布,林地面积 513.9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67万立方米。

(二)荒漠乔灌木林全县荒漠乔灌木林主要以带状和片状分布在三塘湖盆地的西部、北部及东部。荒漠乔灌木林主要由梭梭组成,分布范围在红柳峡以西,海印纳尔以北,南从花尔剌、转井河坝以西至咸水泉,咸水泉至三塘湖以北,面积大,分布广,但不均匀。大红柳峡一带的梭梭林和红柳多,胡杨面积为2.04万公顷,红柳面积为 8 400万公顷;苏海图至沙沟麻黄多,面积 7.47万公顷。荒漠乔灌木林面积共27.64万公顷。

(三)平原农牧区人工林 2010年,巴里坤有各类人工林 2 133公顷,主要用材树种有俄罗斯杨、榆树、椮柳、毛柳、白柳;引进的用材树种有小意杨、俄罗斯杨、新疆杨、白杨、白腊等。经济林有苹果、沙棘、核桃、杏、梨、文冠果、葡萄等。

野生动植物

一、野生动物

(一)哺乳类

雪豹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于森林带以上海拔 3 000~4 000米的高山峻岭中,冬季穴居较低处。毛长而密,耐寒冷,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善跳跃,夜行性,白天较少出来活动。主要追捕野羊、马鹿、山兔及鸟类动物等为食。有固定的巢穴,成对共栖,是珍贵动物之一。每年产 2~4仔, 3年成熟。多分布在巴里坤山东段及莫钦乌拉山北阴坡,常伤害马匹和羊只。

盘羊俗称“大头羊”,常居高山峻岭,善爬行,是一种高山动物。盘羊毛厚,不怕寒冷,夏季常生活在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原上,冬季降雪后至雪少处觅食,十多只成一群,三四只结伴,老牡羊在春秋间常离群独居。盘羊以禾本科植物及杂草为食,季节性迁移,每年 10~12月,妊娠期 5个月,通常每胎产 1仔,极少 2仔。牡羊的角特别粗大。盘羊主要分布在莫钦乌拉山、准噶尔东部断块山系及西山一带。

岩羊又称石羊,当地人叫“野”(即野山羊),是高山动物,雌雄头上都长角,雄角稍大,躯体比家山羊高大,体重 40~50千克,皮毛褐色有黑纹。平素栖于悬崖绝壁,爬山本领很强,群居,天旱和冬季迁移到较低的地方,食青草,灌木枝叶,一般春天, 7~8月产仔。每胎 1仔, 4岁成熟。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

黄羊是羚羊的一种,学名鹅喉羚,生活在草原、丘陵和半荒漠地区,常数十只成群生活,有季节性迁移。善跑,速度极快,以各种草本植物为食,一般晨昏出来觅食,中午炎热时在山谷休息。黄羊期在晚秋和初冬,每年 5~6月产仔,每胎 1~2仔,偶产 3仔。

马鹿俗称黄臀赤鹿,生活在山林地区,夏季居山高处,冬季到山谷密林中,三五成群活动,性机警,嗅觉、听觉很灵敏,胆小易惊,善于奔跑。马鹿白天出来活动觅食,以草、嫩树叶为食,喜欢舐食盐碱,雄鹿有角,角分六叉。平时独栖, 9~10月期合群,怀孕 8个月左右,次年 5~6月产仔,每胎 1~2仔。幼鹿身上有斑点, 1岁以上开始生角, 3年成熟,寿命 20~25年。据初步计算,县境内有马鹿 3 000余只,主要分布在巴里坤山东段,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野驴生活在海拔 2 5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是典型的荒漠地带的动物。喜群居,春夏季栖于戈壁水草丰盛的水源地区。野驴惧寒冷、日晒、风雪,善跑,时速可达 45千米。温暖夏季多结成五六头到十几头的小群,由一头牡驴带领、游弋迁移,每天走很多路程,以高山植物沙漠野草为食,可数日不饮水。冬季,野驴结成大群。野驴每年 9月开始,次年 6~7月产仔,每胎 1仔,多分布在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南坡。

(二)禽类

巴里坤县境内飞禽类较多,有沙鸡、鹌鹑、沙鸡、石燕、黑雀、麻雀、云雀、百灵鸟、一点红雀、大红袍雀、野鸽、野鸭、斑鸠、布谷鸟、猫头鹰、乌鸦、喜鹊、鹰、隼等,以雪鸡最为珍贵。

雪鸡俗称野鸡,生活在靠雪线的高山区,冬季生活在海拔 2 000米以上的地方,平时出没于丛林。一般数十只成群活动,由于栖息地区偏僻,人迹罕至、敌害较少,所以不畏人,警惕性差。不善于飞行,通常都用疾驰逃避敌害。食物大多是绿色植物及其种子,也吃昆虫和软体动物,每年 4~6月为繁殖期。雪鸡素有“禽中珍品”之誉。

(三)鱼类

巴里坤流量较大的大河、二道河子,四季水量比较稳定,鱼类可赖以生存。从 20世纪 60年代起,陆续修建了团结水库、二渠水库、三塘湖水库等中、小型水库 13座,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鲫鱼在团结水库、二渠水库内自然生长迅速,随之每年进行一定数量的捕捞。为了进一步发展养渔事业,从1978年起,逐年在团结、二渠水库投放鱼种。鲤鱼适应性广、耐寒耐碱又能耐低溶氧环境,因此生长较好,生长较快,每年平均增加体重 500克左右。2010年,巴里坤有可养鱼的水库水面面积 258.67公顷,已养鱼的水面面积 256.33公顷,主要鱼类为鲤鱼和鲫鱼。 1981年投放鲤鱼鱼种 18.8万尾,产鱼量为 5吨,平均每亩水面产鱼 1.32千克。利用水库养鱼,养殖养殖杂食性的鲤鱼、鲫鱼等。但是水温低,鱼类越冬期长,生长期较短。

(四)其他

卤虫巴里坤湖中有大量卤虫,其卵经孵化后的幼虫是鱼类优质的饵料。每当夏秋之际,湖水上漂浮着一层卤虫的卵,风一吹,其卵便聚集在湖边,打捞晾晒后出售, 1千克售价达几百元,人们称之为“金沙子”。其他境内还有野猪、野猫、熊、羚羊、旱獭、猞猁、松貂、豺狗、黄鼠狼、野兔、刺猬、壁虎、青蛙、蛤蟆、蛇、野兔等。

二、野生植物 菌类

(一)林木山区有西伯利亚落叶松、天山云杉、苦杨、白杨、栒子、串地柏。

(二)椒蒿、沙葱 巴里坤的椒蒿、沙葱是生长在草地或戈壁沙滩上的野菜,很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草原珍宝,它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经加工包装后畅销于市场,经济效益良好。

(三)中草药有百余种,主要有党参、赤芍、阿魏、当归、黄芪、王不留行、肉苁蓉、大黄、甘草、荆芥、车前子、麻黄、薄荷、地骨皮、锁阳、益母草、枸杞子、小茴香、大蓟、小蓟、梧桐泪(霜)、柏叶、芦根、松皮、知母、马尾黄连、草鸟、芫荽、椒蒿、柴胡、牛蒡子、西河柳(柽柳、红柳)、白蒺藜、白芥子、阿里红(多孔真菌)、蒲公英、败酱草、手掌参、马兰花、土大黄、新疆一枝蒿(又名蜈蚣草)、苦蒿、茵陈、向日葵、苦豆子、草木樨、苦艾、榆树皮(叶、根)、青蒿、银柴胡、薤白、茺蔚子、月季花、玫瑰花、锦鸡儿、麦角、瓦松、蒲黄、艾草、远志、葫芦巴、韭菜子、列当、石花、南瓜子、天仙子、藜芦、泽泻、火绒草、黑枸杞、牵牛子、豨莶草、苍耳子、秦艽、独活、羌活、广布野豌豆、荨麻、松针、马先蒿、新疆木通、野、萹蓄、麻仁等,尤以雪莲为珍贵。

雪莲又名雪荷花,当地人也称石莲。巴里坤的雪莲属新疆大苞雪莲花,是菊科凤毛菊属植物,一般生长在高山雪线以下海拔 2 000~3 500米的寒冻风化带中。雪莲的头状花序在茎端密集成球状,花冠紫色,茎叶灰白,花期 7日,果期 8日。雪莲是草药中的珍品,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活血通经,散寒除湿,强筋助阳的功效。县境内雪莲多分布在巴里坤山北阴山一带。

(四)蘑菇巴里坤的野蘑菇被誉为草原“三宝”(雪莲、蘑菇、催生草)之一。蘑菇主要有松菌和草菌两类。松菌一般不采食。草菌以肉色可分为黑、红、白三种,以红蘑菇味最佳。此外还有凤尾菇(当地俗称蘑菇花),产量较少。

(五)发菜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清淡的野菜。生长在巴里坤盆地,因其干燥时呈黑色,形状很像人的头发而得名。发菜营养丰富,据化验测定: 100克发菜含 20克蛋白质、 0.3克脂肪、 57克碳水化合物,760毫克钙、 45毫克磷、 120毫克铁,含热量 310千卡。其营养成份比肉类、蛋类、奶类都要高,是宴席上招待贵宾的珍肴。发菜还具有防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脚气病、驱除蛔虫及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产于巴里坤山北坡和西部低山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