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物业服务企业做养老实际上并不是新鲜事,万达、万科、保利等全国性房地产商和一些地方性房地产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在探索小区养老服务模式,有些房地产项目更是定位在老年群体,按照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服务需求打造。

访问量:

1、需加强物业企业的服务意愿

物业服务企业做养老实际上并不是新鲜事,万达、万科、保利等全国性房地产商和一些地方性房地产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在探索小区养老服务模式,有些房地产项目更是定位在老年群体,按照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服务需求打造。


但是,这些致力于拓展养老服务市场的房地产商绝大多数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而且它们定位的客群也基本上是中高端群体,不具备普遍性。对于这些房地产商和它们提供的养老服务,是不需要任何政府指导意见的,这个市场是完全的中高端市场,完全商业化的市场。

发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关键还是如何调动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商品房小区和老旧开放式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


要想物业服务+养老服务,需要从根本上净化物业服务市场,扭转物业服务企业的观念,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破开发商、物业公司和基层政府结成的利益纽带,这样才具备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基础。


2、加强养老服务能力

虽然都是服务企业,但物业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企业在服务内容、服务强度、服务专业性等方面的要求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养老服务的专业性更强,需要更多专业工种参与,简单做个比较,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区都有员工食堂,甚至对业主开放,但它们提供的餐食对于普通成年人和低龄老人是可以的,但对于患有慢病、咀嚼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是不够的,比如:流食、糖尿病人的餐食等等,小区食堂是做不了的,如果要开展老年餐食服务,就要引入专业化的营养师和大厨。


吃饭如此,生活照料、护理、健康管理、简单的医疗处置等更专业的服务,以物业服务企业现有的人员配置、服务意识、服务设施设备来说是不合格的。


虽然《意见》是物业服务+养老服务,但不应简单理解为让物业服务企业自己去做养老服务,而是通过合作方式,由物业服务企业联合养老服务机构一同来提供服务,结合双方优势,达到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还是以餐饮服务为例,物业服务企业要做的是提供厨房场地、厨师、食材采买、送餐上门,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是营养师、菜谱、制作方法;再比如上门服务,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是保洁、代购等基本生活服务,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体检、专业护理、健康服务等。


这才是“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真谛,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各自的定位与合作界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将养老服务市场做大做强,让老人满意。


3、加强服务监管问题

在政府“放管服”改革要求下,养老服务的监管是政府的工作重心。养老服务监管的重心在基层,但受到基层政府监管人力资源有限和监管对象众多的矛盾限制,传统的抽查、走访的监管方式是无法真正做到有效监管的,只能流于表面。


“互联网+监管”是解决基层政府对物业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监管的好办法,是政府监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意见》中专门拿出来一个章节讲智慧养老的原因(四、积极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一方面,通过智慧养老、“互联网+养老”方式推动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新技术、新产品解决养老服务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养老收集养老服务的过程和结果数据,作为政府监管依据,基于对数据的监管,也就是数字化监管,实现养老服务全透明、全过程监管,让基层政府监管人员用鼠标、显示器就能掌握辖区内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全貌,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监管预警、服务分析、决策支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金养通物业养老专注智慧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的研发,提供完整的物业+养老运营解决方案,帮助物业企业快速落地运营,多渠道获客,多样化营销,多方位资源整合,智能化管理,低成本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