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哈密巴里坤旅游 >丝路古镇 > 巴里坤新疆哈密 巴里坤

 

丝路古镇

关键词:新疆哈密

详细信息全部评论

 丝路古镇(双城合璧)

     坐落在天山脚下的巴里坤县城由两座清代城池组成的。这样的古城不但在新疆少有,就是在全国也不多见,当你走近巴里坤古城时,两座清代城池清晰可辨,西面的是汉城,于1731年修建;东面的是满城,于1772年修建,专为携眷长驻的两千多名满族将士而建。它们均由宁远大将军、威信公岳钟琪在平息了准噶尔王噶尔丹策零叛乱后所建。

     雍正七年(1729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又发动叛乱,雍正皇帝为根治准噶尔频繁的叛乱,决定对西域采取大的举措和行动。岳钟琪被封为宁远大将军,带兵26500人出征巴里坤。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岳钟琪奉命在巴里坤修筑绿营兵城,这座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用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1厘米。城墙高6.8米,上筑女儿墙,并设有墙垛(射击孔),城墙四角设角楼,有门楼四座,瓮城门楼四座。城墙上有城垛3600个,炮台7座,城周挖有护城河,上有吊桥4座。在城内中央修有鼓楼,也叫魁星阁,分四条大街。左右兵营在南街,东西北三条均系民房,东南隅就是现在的县一中处有演兵操场,西北隅修筑火药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叫承恩门、得胜门、沛泽门、拱极门。对于这座古城,清政府原计划修周长十四五里(现仅为8里2分),容兵丁3万余众的城池,由于时间紧迫,这座城比原来计划的小了将近一半。据《清实录》记载,汉城修建的时间用了不到一个半月,大概就40天时间。后来因军事上的需要和城池面积的不足,又在东西两边修建了两座小型兵城,我们叫东破城子和西破城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半圆形的城墙叫瓮城,它的半径为35.4米。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内部空间大的陶器。瓮城的城门和主城的城门不能相对,就是说不能直通,主要是处于军事攻击方面的考虑,两个城门均修成90度角,在其左或右的拐角出入。瓮城的建制是中国特有的。过去在战略进攻上以及平时的防守都离不开它,瓮中捉鳖的意思可能就出自于此。

    在巴里坤修筑城池的历史上,共有六座城池,除了刚才提到了绿营兵城、东西两座小兵城还有满城、大河唐城和元代木城。现在我们来说说满城,雍正九年(1731年)岳钟琪修建的汉城小了点,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又在巴里坤东边修筑了一座满城,并从甘肃、安西调来2000名携带家眷满营旗兵(八旗兵)长期驻守,由巴里坤领队大臣节制。满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306米,南北宽501米,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1厘米,墙高7米,顶宽3.2米,底宽5米左右。上筑女儿墙高1.5米,宽0.5米,有角楼四座,城垛116个,炮台12座,城门4座,东门宣泽、西门导丰、南门光被、北门威畅,有兵场、住房3792间,瓮城半径32米。新疆建省后,城内满旗官兵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迁往奇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大帝同以沙皇俄国支持的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和阿睦尔撒纳为首的少数准噶尔贵族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斗争。在这场捍卫祖国统一、防止民族分裂的斗争中,巴里坤一直是清军大本营的指挥中心和后勤供应基地,也是一处至关重要的咽喉要地。

    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汉城西门——得胜门,也叫昨胜门。昨者,已也。既已取胜,自当由此门入。老百姓叫它(汉城)西门,这是以方位称之。这样叫更便于记忆,叫起来也顺口。西门取名“得胜门”的寓意,在于清代平定的叛军——准噶尔部在巴里坤之西。每次征讨大军出征由西门出,百姓祝愿他们旗开得胜;战斗结束他们又从西门入,城内官民在此迎接得胜之师。准噶尔之乱平定之后,局势稳定,西门不再出入兵丁,西门外又无居民,行人极少,此门便在大多时间内紧闭。于是把罪至死者的行刑场放到西门外,只在处决死囚时才开西门,久之,老百姓说西门是“绝门”。鉴于汉城西城墙保存最为完好,县政府筹资于2003年修复了得胜门城楼。城楼古色古香、雄伟壮观,为古城平添了一处亮丽的景点。

    夕阳下,整个草原一片苍莽,经过一天的日照,大地蒸腾的岚气让天山裹上一层若有若无的轻纱,旷野蒙上缥缈的帐幕,若再遇些许细风斜雨,群山变得遥远虚幻,整个世界就像烟波浩渺的大海。朦胧中的汉、满两城幻化成两只游弋的鼍龙——扬子鳄,首尾相衔,追逐嬉戏,墨客们将此景命名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的“瀚海鼍城”。现在,汉满两城合二为一,形成了巴里坤的“新八景”之“双城合璧”。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联系我们更多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