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万州腾龙杂技歌舞团 > 新闻动态 > 聚会娱乐加气氛小杂技三

新闻动态

聚会娱乐加气氛小杂技三

关键词:

万州乐队万州歌舞团万州开业乐队

2017-08-23

吸 茶 杯

这是个简单的小节目,也十分有趣。
右手掌朝上,托着 1 个圆形的茶盘,左手翻转,手掌翻外,拇指向下, 左手沿右手腕向前移到茶盘底下面,小指碰着茶盘后边(A)的时候,猛将盘 拨起,使盘从右手移到左手上,同时,左手迅速翻转,还原到手掌朝上。这 样盘子
也随着翻了一周,但不坠落(图 1)。接着,右手以同样的手法,把盘子拨 回右手,双手连续动作,幽默风趣。
练熟了这个动作,就可以在茶盘的中间放 1 只茶杯,做以上相同的动作
(图 2),不过,做起来一定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否则盘子上的茶杯就 容易掉下来。

粘碗


演员右手托举着 1 叠盛菜用的瓷碗,手臂向上伸直,手掌朝上,拇指向 内,4 指在后。只见他轻轻摇动,碗与碗之间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接着, 他右手臂由上往下弯曲,同时手肘转动,使碗叠保持平衡,最后手掌移到腰 部,仍托着这叠碗,继续由内向后拧转手腕,使碗叠从右胁下通过,弯腰, 托着碗的右臂向后抬高,在头顶上拧转手臂,使碗叠始终保持方向不变回到 原位(图 1)。


左手接过碗叠,右手掌心抚贴着最下 一个碗边,左手放开,身体朝左转 动,右手兜着碗随着身体向左用力,那叠碗就好似吸附在手掌上,不会坠落。 身体向左转了 1 圈之后,立定,右手仍吸着碗来回左右摆动,向左摆动时贴 吸住碗叠的手掌同时由外向内转,向右摆动时,手掌由内向外转,就能持续 保持碗叠的吸附现象(图 2,见 177 页),这种现象是由于碗边与手掌相互 摩擦而产生摩擦力的缘故。
接着,演员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形成三角形的 3 点顶住碗边,也能做以 上动作(图 3)。
下面,卸碗的动作更是巧妙。
右手托碗叠下垂,手背朝前,手掌往里兜住碗底,突然托碗的手臂向上 前方翻起甩动,碗随之上下颠倒,形成托碗的手在上,碗叠翻转过来朝下的 局面。眼看碗就要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了,可是,演员不慌不忙,趁右手翻转 的同时,左手顶住碗
口,并摘走最下面 1 个碗,在左手摘碗的同时,右手向下摆动还原,重新将
碗叠翻回,使碗口朝上,这时左手将摘下的碗,已经放到了地上(图 4)。 这几个不同的动作几乎同时发生,要练习纯熟,才能协调。
连续地翻转手腕,把这 1 叠碗一个个地从右手取下,放在地上。
紧接着粘碗,把地上的碗再一一取回到右手上来: 和以上的动作一样,右手握 1 个碗底,下垂,右手翻碗向上前方甩臂扬
手,这时,左手已从地上拿起 1 个碗,顺势将碗朝上放入右手碗里,然后,
右手向下摆回,还原到原来姿势(图 5)。 这样,一次次把地上的碗全部收回成 1 叠。 最后一招更为精采。右手托碗,不停地上下翻动,碗如贴紧一样不会散
落,最后猛然一下,把碗托举在手中,高举过头,表演结束(图 6)。

六反作用力与杂技


打过汽枪的同学都知道,射击时,必须把枪托靠紧自己的臂膀,子弹射 出,身体会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后坐力;又如,一粒玻璃弹球落在水泥地上, 它会反弹起来。这些现象都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关系。由此可见,反作用 力的产生,必须有两种物体的相互作用,反作用力与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杂技节目抛球、击鼓,拍球等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来设计的。
在力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它的运动速度的乘积叫做动 量。两个物体在 相互碰撞之后,虽然各自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总动量是不变的,这 就是动量守恒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在一个运动的物体碰到另一个运动或静 止的物体时,就能把自己的动量转移给对方。演员表演跳板节目,一个演员 跳上跷跷板的这一头,把站在另一头的演员弹向空中,就是动量的传递现象, 也就是他把自己的动量传给了另一个演员。

弹 竹 棍


这是一个极简单,却又是十分别致的幽默杂技。 用竹根制作一根手杖。竹根,像一节节鞭子似的,在农村容易找到。截
取 100 厘米左右稍粗一些的竹根,把须根剔掉,在火上烘烤,上部弯成半圆 形,拗成 1 支手杖。如果没有竹根,可用较粗的藤条代替。
演员化妆成小丑模样,右手转动着这支手杖出场(转法与转棍方法相 同),他在台中站定以后,把手杖一头支在地上(如图 1 之①),弯头向后, 用手掌压住它,手向下用力把它压弯,这支有弹性的手杖向前弯曲,当弯到 最大限度时,手向后抽,让手杖从指缝间蹦出,这时,它会弹向空中,并自
动翻 1 个跟斗。演员一伸手臂,把它夹在胁下,十分幽默有趣(图 1)。 然后,演员捧出 10 多支长约 100 厘米的细竹棍,他右手握住 1 支竹棍的
中上部,使棍垂直用力向下扔,它就会反弹蹦起,用手接住。再来一次,不 但向下,而且使棍以 85°的倾斜向前扔。这下,棍一边蹦起,一边向旁边移 动,而且蹦跳两三下之后,正好由站在旁边的助手接住(图 2)。10 多支竹 棍都在地上跳动着,奔向助手那边了。

抛 球 击 鼓


演员在掌握了抛四五个球的本领之后,就可以练习有趣的“抛球击鼓” 了。练习时使用的球,必须是弹性较好的皮球或网球。要掌握这项技巧,首 先要把“流星赶月”的动作练熟。试练时,先找 1 块光洁的墙壁,演员站在 距墙约 120 厘米的地方,双脚站成小弓步,左脚在前。先练 1 个球,右手握 球,由下至上地向墙壁发球抛击,球碰到墙壁后反弹回来,再用左手接住, 左手以流星赶月的姿势平送球给右手,再由右手第二次发球击墙。
练习 1 个球击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佳角度。演员面对墙壁斜站,与墙 壁成约 120°的角。右手发球时,手在右侧腰部,球不能远射,运行路线应 稍向上倾斜,使球触墙壁后能略微向上跳起,接球的左手部位稍高,便于把 球向下送还右手(图 1)。
找准了角度之后,就可以练习抛 3 个球,右手握球 A 和球 B,左手握球 C。 右手急速将球依次向墙面发出,当球 B 刚脱手的一瞬间,左手立即将球 C 平 射传递给右手,然后左手立即接住反弹回来的球 A,这样循环起来,“抛球 击鼓”的技术就练成功了(图 2),还可以增加抛球的数量。


练习 4 个球时,双手各握两个球,方法与前面相同,只是速度更快一些。 接下来,是将墙面改为一面鼓,在鼓面上练习抛球。这要请一位配合很 默契的助手来拿鼓,鼓面直径 40 厘米左右,也可用常见的小鼓或跳舞用的手
鼓代替。
助手双手平握鼓边,捧在胸前,鼓面略微向上翻起。演员面对鼓面站立, 与鼓面成 120°的角度,发球击鼓。助手捧着的鼓,它的位置没有墙面着球 点高,所以演员的右手必须平向发球,助手把鼓面向上倾斜,这样弹回的球 就会比较高。演员与助手如果多次练习,相互配合很好,这个节目就能演好
(图 3)。
由于鼓的面积较小,不易打准,而且击鼓时发出“嘭嘭”均匀的声音, 这个节目就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受到欢迎。

拍球


拍球,其实是抓球。把向上抛球的花样反过来向下扔,观众看起来就和 拍球一样。
拍球的准备动作是向下“抛”3 个球,就是在表演了一些抛 3 个球的花 样以后,渐渐地把球抛得越来越低,双手距离也越来越近,关键的一招,不 是用手等待球的自然落下,而是在左手抛出的球 C 达到中心线的最高点时, 右手忽然翻转,掌心朝下,将握着的球 B 向左斜下放掉,同时右手去抓住左 手抛来的球 A。这时,左手已将原来于空中下坠的球 C 接住,并急速翻转掌 心将 C 向右边放掉,向下抓住右手刚放掉的球 B,提上来到胸前,再向右放 掉(图 1),这样反复提抓,观众看来就好似把球在向下抛一般。
向下抛了几次 3 个球之后,3 个球依次落地,反弹回来,这时再开始拍 球。由抛球到拍球,这是表演中的衔接。
拍 3 个球的练法: 拍球最好用弹性较好、弹力均匀的网球。应在光洁的水泥地或桌面上进
行 练习。从两个球练起,左右手各握一球,掌心朝下,右手将球 A 向地面微 斜击出,在球 A 着地时,左手将球 B 也击向地面,同时抓住弹回的球 A。练 习纯熟后,就可以练 3 个球了(图 2)。注意,球的行走路线如图 3 所表示 的那样,就是右手投出的球击地点应在自己的中心偏左的位置,左手投出则 在中心偏右的位置。这样,球与球之间就不会相碰。
拍球的花样较多,如“过桥”、“拍单个和双个”等(图 4)。最有趣
的是在拍击时扔出一个较高较远的球,而且扔球时手向内用力旋转(图 5,
见 186 页),当球着地后能“听话”地跳回到演员手中(图 6,见 186 页)。


拍球,从拍 3 个、4 个到拍 5 个,拍球的手法都是“抓”拍。在平地拍 熟练了之后,可以在鼓面上拍球,把一面大鼓架在自己面前,站在椅或凳上
(图 7),如果在自己四周架起几个斜面的鼓,击鼓时不断地将球发向四周,
由于鼓有弹力,会把球反弹回来,则更为有趣(图 8)。熟能生巧,你在练 习中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花样来。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