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张黄镇明德小学 > 学习园地 > 畏缩的惩罚,莫让教育萎缩了

学习园地

畏缩的惩罚,莫让教育萎缩了

关键词:

张黄明德小学

2014-05-27

 

如今,由于社会舆论对体罚等师德"高压线"处于"零容忍"的状态,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就连对学生作业马虎等问题亦置之不理,担心陷入"变相体罚"的境地。
  对于学生的批评和教育,尤其是惩罚,何以沦为教师们避之则吉的"心理魔咒"?笔者认为,正常的教育惩罚是一种指向性十分明确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常态下的必然作为。打个比方,学生欠交作业或者是作业马虎,达不到教师的作业要求和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在阐明作业要求和标准前提下,要求学生重做作业并辅之以必要的辅导和帮助,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教学反馈和补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做作业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举措。或者说,这种教学程序链上的"小动作",其实不具备真正的"惩罚"意义,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严处":标准一致,严格要求,严谨对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这种"严处"还有不少,如学生仪表不规范,需要理发或剪指甲,课堂开小差教师个别提醒或警告等等。舆论和社会,尤其是家长,对教师带有苛刻的"严处"多抱理解和支持态度。
  过去,对于这类"严处"型的教育"惩罚",大多的教师都表现得"理直气壮",这既体现为师者的专业素养,也反映一个老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尤其受师道尊严、严即是爱等思维的影响,很多本来再正常不过的教育惩罚,一些教师要么因为缺乏教育艺术,要么以罚代管,要么将工作情绪发泄于学生身上,教育惩罚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一来,正常的教育惩罚在非科学和非理性的教育思想的支配下,越来越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另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申无令,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部分教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社会舆论对体罚和变相体罚也"恨之入骨",处于"零容忍"状态。基于这些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步步为营,处处提防体罚"地雷"。矫枉过正,正常的教育惩罚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于是,教育惩罚变成了教育"雷区"
   众所周知,必要的正常的教育惩罚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对矫正学生行为、辅导学生学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今,教师对教育惩罚,哪怕是简单的教育批评和对话,采取彻底的自我保护主义和"决裂"态度。对自身来说,非正常的教育心理令教师时时如履薄冰,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学习等偏差的极端妥协和放任自流,使教育环节出现人为空白,学生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帮助,日积月累,学校极易终沦只教不管,甚至不教不管的作坊工场。畏缩的教育惩罚,慢慢令教育萎缩。
  教育惩罚不需要张扬,更不需要回避。笔者认为,教育惩罚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或者说把握住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教育惩罚的教育性。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具教育性,这也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所在。比方说,如前例子,当学生欠交作业,教师要求其补写作业。有人说,这也具有教育性?对。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马虎作业,不交作业听之任之,学生会失去一种起码的约束,无章可循,就好像脱缰的小马一样,与教育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远。相反,教师严格要求作业质量,杜绝学生钻空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补写作业,反映的教师的负责态度,也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凡事要对自己负责,认真而为之。这就是惩罚的教育性
  第二,教育惩罚的合法性。提到教育惩罚的合法性,自不然会令我们想到敏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可以肯定一点,体罚和变相体罚都是有违教育理念的,也是该杜绝的。教育惩罚的合法性,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增强法制观念,学法守法。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在课堂上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要么罚站,要么怒斥加以冷嘲热讽,要么赶出教室,恕不知,这些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再如,早操不认真,命令学生重做十次广播体操,这显然是超出教育惩罚的度,违背了教育惩罚的本意,明显是违反教育法规的,自然不合法。当然,我们亦不能矫枉过正,惶惶不可终日,成教育惩罚的惊弓之鸟。
  第三,教育惩罚的可行性。这点强调的是教育惩罚的实际功效。在我们必须实施教育惩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这种教育惩罚是否可行,对实施的个体是否有实际的效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课堂上一个故意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的"坏学生"来说,如果你要他抄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对他的惩罚的话,教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如,对于经常迟到的学生,罚站和不准进教室,显然也是一种不可取的办法。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心理疲怠,对重复的、低效的教育惩罚会慢慢"习惯",甚至麻木。
  第四,教育惩罚的艺术性。教育,永远是充满艺术的事业。她可以令灰暗的心灵充满阳光,也可以令阳光的心灵充满灰暗。当我们在实施教育惩罚的时候,不妨多动脑筋,想想办法,化腐朽为神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为了看狗身体结构是怎样生长的,结果把老师的宠物狗打死了。老师非常巧妙地对他实施了教育惩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人的骨骼图。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他说激发其对解剖的兴趣得益于"那美丽的惩罚"。如今,这两幅画仍然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
教育惩罚不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绊脚石,也不应该成为教育萎缩的理由,正确看待教育惩罚,善用、慎用、妙用教育惩罚,方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企业文化更多
客服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