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鱼台县唐马中心幼儿园 > 园所动态 > 学前德育教育切忌给儿童贴“标签”

园所动态

学前德育教育切忌给儿童贴“标签”

关键词:

唐马幼儿园

2013-09-19

学前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这一活动贯穿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全过程。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并在班集体中掌握集体生活规则,学会做事、生活与生存,为集体所接纳。儿童由此找到归属感,并通过集体达成自我认知。

然而在现实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意或无意地对一些儿童贴上肯定或否定的“标签”,这很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年龄越小越依从成人的评价,一旦被贴上“标签”,儿童就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这一“标签”,并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围绕被“标签”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按照“标签”所暗示的行为模式行事,结果导致最初偶发性的“被标签”行为有可能形成持续性、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标签效应”。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绿领巾事件”,虽然发生在小学生中,但类似的情况在幼儿园里同样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曾几何时,当一群群性格各异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他们就变相的被迫接受诸如一朵小红花、一颗小五星、一张小卡片之类的荣耀。这些荣耀有的贴在墙上、有的贴在孩子脸上、有的贴在书本上、有的因老师表扬而记在心里,但都是好孩子才能拥有的肯定性“标签”。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用于激励儿童,是善意的,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善意的好孩子“标签”,让班里的儿童逐渐有了区分,在横向比较中有了自我定位和群体定位,从此开始了被“标签”的生涯。儿童被贴上“标签”后,其他幼儿也会对其另眼相看。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让孩子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班级里树立“什么都好”的儿童作为榜样,鼓励大家向他看齐。这种做法既束缚了这位“榜样儿童”天性的发展,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心理。

当儿童有好的表现,应当给予称赞或物质标示时,教师的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标志物也不能区别太明显,尤其不能乱贴虚妄夸大的“标签”,而应实事求是。美国幼儿教育家玛丽莲吉迪雯说,小时候父亲常常称赞她:“你真伶俐,真聪明。”她长大后感到父亲称赞得太过分了,从而不再相信父亲说的是真话。常被贴上肯定“标签”的孩子,一旦发现“标签”内容并非事实,容易感到沮丧,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失去了信心。不实的表扬类“标签”,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

相对于过分肯定的激励“标签”不可取,否定的恶意“标签”则更应该禁止。一些老师将班上调皮的儿童冠以“打架王”“多动症”“小流氓”“傻瓜”之类的称号,犹如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有故意、恶意倾向,是对儿童人格的侮辱,必须严厉禁止。这些被贴上否定“标签”的儿童往往会成为班级的“问题儿童”,受到小朋友的排斥和孤立,成为班级的“边缘人”。当大家都以“问题眼光”来看待这些儿童的时候,他们即使不是真正的“问题儿童”,也会成为“被问题儿童”,以致由“假问题儿童”转变为“真问题儿童”。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成为扼杀儿童正常性的“凶手”。在一次幼儿教师交流会上,一位教师谈到,她隔壁小班一位刚开始幼儿园生活不久的孩子因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喜欢跟小朋友捣乱,尤其是抢小朋友的东西,令老师很是头疼。由此,老师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属“特殊儿童”,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家长不懂这方面的情况,在老师的“默许认可”下真的带孩子去了医院。在医生的诊断下,一个本可以靠教育自身解决的问题却开始用药物治疗。现在这个孩子,真的成为“问题儿童”了,让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

还有一个例子。在一次幼儿夏令营活动中,几名幼儿专家对部分儿童的思想行为特点、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跟踪观察和抽样调查。专家发现一些现象值得研究分析。比如做游戏,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请他也不敢动;有的孩子比较遵守规则,有的则特别顽皮霸道,有时正玩得好好的,却突然对小朋友动拳脚……最后通过观察和访问家长,专家才逐渐弄清了这些孩子古怪偏执行为的原委。有些教师经常夸奖部分孩子如何老实听话,或数落部分孩子不爱吃这个、不愿吃那个,或无奈地感叹“这孩子越来越顽皮,真拿他没办法!”等等。教师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也就逐渐变得跟教师的评价越来越相像了。

儿童只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成人对其进行科学地、合理地保护和教育引导。有的孩子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摹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心理的自然地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随便给儿童贴“标签”,既切割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在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中投下阴影。要知道,儿童年龄小,独立性是有限的,对教师的说法易于认同,有时即使觉得教师的说法不公平,也不会轻易反抗。

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它是易于被震荡和受伤的,甚至成为不可补偿的损伤”。学前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起着奠基的作用。教师如果给孩子贴上“他是我们班的傻子!”“他太调皮了,大家不要同它玩!”之类的“标签”,这无疑是放弃和拒斥,让孩子难以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更无自信可言,幼儿园也将不再是他们的乐园,这种影响也许终身都洗刷不掉。

幼儿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每位幼儿教师都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充分发展其潜能,消除“标签教育”,杜绝一切歧视,让每位儿童都能有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都能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