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济宁旅行社哪家好|济宁正大职工旅行社有限公司 > 旅游周边 > 三亚槟榔谷之感受黎族女人恐怖的纹面文化

旅游周边

三亚槟榔谷之感受黎族女人恐怖的纹面文化

关键词:

济宁旅行社哪家好济宁最好的旅行社济宁旅行社报价

2016-04-19

 

来三亚一定要感受一下当地民族的风情,真正的黎族和苗族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之中,这里山高路远,槟榔谷就是体验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的一个地方,槟榔谷距离三亚市区二十多公里,这里周边是绵延的山脉,槟榔谷就在山脉之中,之所以叫槟榔谷,是因为在这里种植了众多婀娜多姿的槟榔,如果说椰子是海南的象征,那么槟榔就是黎族人的标志了,其实槟榔的味道非常苦涩,并不能直接当水果来吃,但是一些当地人尤其是司机就很爱吃槟榔,因为槟榔在细细咀嚼的时候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可以提神抗疲劳。

  在槟榔谷中我们可以见到海南岛最早的民族——黎族,康泰国旅的吴霏非告诉我们,来景区和人们打招呼的时候要说“波隆”,这就是黎族语言中“你好”的意思,黎族是海南岛最大的原住民,祖祖辈辈的在这里生活三千多年了,槟榔谷中我们可以见到黎族人居住在茅草搭建的屋子中,这里的屋子狭长,屋檐低矮,可以起到防风雨的效果,如果是在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时候来到这里,还可以感受到黎族和苗族最为淳朴和原始的文化节日。

   其实来到槟榔谷,最值得看的就是在身上和脸上纹着青色图案的阿婆了,这又被称为“绣面纹身”,在很久以前,海南战乱不断,最受迫害的就是黎族的百姓,尤其是黎族的女子,经常遭受到劫掠,无奈之下,她们就在脸上纹上图案,以求自保,在战乱过后,纹面就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而保留了下来,纹面的黎族姑娘也成为美丽的象征,在黎族各个群落之间,纹面的图案也不一样,因此纹面也是一种部族的标记。黎族先人崇拜蛇图腾,他们喜欢在自己身上纹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而且黎族女子的纹面也体现了贫贱富贵的等级关系,纹面是有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黎族文身被人类学者誉为“人体上的敦煌壁画”,纹身对于黎族人来说有着特殊含义,按照黎族老人的说法,女孩子要是不“打登”(黎语,指纹身),死后是无法到祖宗那儿报到的。

  槟榔谷还有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黎族文化的传承“黎锦”,不仅美观而且极具收藏价值。黎族老人非常心灵手巧,传统的防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阿婆们用海南棉编成线,然后织成多彩的服饰,这样的服饰被称为黎锦,黎锦的图案非常多,它们大多是靠老人们的想象和记忆织成的,有人形纹、植物形纹、动物形纹、以及反应日常生活用具和自然现象等纹样,在黎族龙被馆中,”龙被王“因为面积大还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了黎族文化的一份骄傲。

  其实槟榔谷是一个可以停留很久的地方,文末的最后就让我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描述这个海南民族村落吧:“行走在海南岛的每一个角落,最难忘的就是槟榔谷,在这个雾气萦绕,恍如仙境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古旧的村落,村中的人们远离城市的文明与喧嚣,在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村落中,守望着这片原始神秘的心灵家园......

 

黎家梦,这里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波隆人家里挂着原始神秘的黎族图腾。

 

   进入槟榔古韵道,可以乘坐景区的环保观光车,车盘旋在山涧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风吹过耳边的惬意,一路之上就可以欣赏到路边的美景。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迄今时间并不长,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新建不久的房子,这其中很多的木质小屋就是供游客住宿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好。

黎族人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黎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这口百年古井已经废弃不用了,但还可以看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看着这古井和老房子,似乎让人忘却了世间的纷扰,想隐逸在这田园之间。

 这些黎族的老人都很热情,我并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听懂我的语言,但是看到我拍照的时候都会投来善意的微笑。

黎族传统文化长廊。在柱子之上介绍了很多黎族的文化,也向世界再现了海南千年的古文明。

 

 在这门饰上就是黎族古老的文字。

 

  黎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黎族和苗族人在对服饰色彩的认识是简洁和单纯的,力求通过少数颜色去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还对织出来形状、色彩等,都赋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意义。 

 

 这些游客在穿着黎族的服饰拍照。

 

  在槟郎谷中可以欣赏到《槟郎古韵》的实景演出,观看演出是需要购买门票的,整个演出的演员非常多,甚至还有织锦阿婆的加入,在演出的最后,黎族演员们还和观众一起互动,挑起了竹竿舞。

 

 黎族阿婆头上的彩巾是黎锦的一种,黎族人以此作为已婚妇女的标识。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被作为黎族织锦中的巅峰之作,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但记载了历史,更是承载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黎族龙被馆。

  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这种雄壮魁梧的植物,在黎族人眼中是家庭兴旺的象征。黎锦真正令人们惊艳的,是桶裙、摇兜,它们的颜色更加艳丽,图案也更加丰富:红色长布上排着一列又一列的青蛙图案,蓝、黄、绿、玫红等颜色有规律地交错出现;黑色的底布上绣着一条龙船,下面有几条大鱼游过,空中飞着一群不知名的鸟雀,古朴中透着点童趣。还有的黎锦上锈满了人物,最上面是一排手持长矛的“红色娘子军”,中间的人双肩高耸,仿佛正在跳舞的青年,底下则是一排双手叉腰的赳赳武夫。黎锦以菱形为基本单元,由此组合出凤凰、蝴蝶、蜜蜂、水鹿、谷物丰收、民族婚礼等复杂多变的图形,人物造型大胆、夸张,整体弥漫着一种热情奔放的浪漫色彩。 

  “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是黎族艺人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制作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艺术品,也是古代黎族人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据导游介绍,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龙被的花纹与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龙被多用于“红事”,黑色龙被多用于“白事”。在黎族民间,“红事”包括婚礼拜堂、子女祝寿以及盖房升梁等。

  龙被的织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踞腰织机,另一种是脚踏织机。踞腰织机所织的龙被花纹图案比较传统,色彩比较单一。而脚踏织机所织的龙被,是旧时一种比较先进的织法,其质地厚、质量好,因此流行比较广。制作龙被最大的难度就是刺绣花纹图案,由于图案变化很多,色彩很丰富,所表现的范围很广。其中,动物图案有:龙、凤、鹿、公鸡、鲤鱼、青蛙、喜鹊等;植物图案有:木棉花、龙骨花、梅花、翠竹、青草等。甚至还有表现自然现象的图案:雷公、闪电、太阳、月亮、星星、流水、田野、大海,以及表现生产工具方面的图案:竹箩、米筛、钩刀、镰头等。因此,每一幅龙被从色彩与图案来看,都具有非常浓郁的黎族风情与民族特色。 

龙被的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款式多样,有着鲜明的黎锦艺术特征。后来,龙被织造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将汉文化中标志性元素融入龙被图案的形象构成中,从而改变了前期龙被织造纯粹表现黎族文化的形式。

  据专家考证,这幅绣着吉祥图案的“龙被王”因为面积大而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它织造于明朝末年,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等寓意吉祥的黎锦图案,反映黎族人民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黎族的纺织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黎锦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相传元朝黄道婆在改进纺织技术时便借鉴了黎锦的制作工艺。黎族人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前的技术纺染织绣,就像有些黎族人还在屋内用三块大石头砌着简单的灶。因为千年不变,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这里用实物的方式向游客介绍了黎族的麻纺技术。

 

黎族民俗文化馆。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黎族的建筑文化,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

 纹面其实非常痛苦。女子在十几岁起就施行刺纹手术,先由主纹婆在祖先祭席前报告受纹者姓名,烧香点烛供奉祭品,乞求祖先保佑平安。然后用鸡毛醮纹水(一种浓黑色、名为“干香”的染料)、用竹刺作纹针,按所画纹图在身体和脸上一针一针刺,将纹水渗入肌肤中,以使刺纹终生保留。刺纹阵痛钻心,受纹者满头大汗,而且要经历数次才能完成。纹身是一件很纯洁的事,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

  在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除了海南黎族,非洲贝宁人、卢古鲁族人、戈戈族人、印第安人妇女,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如古之百戛人、台湾高山族等,在古代也有过纹身习俗。在解放后,黎家妇女黥身纹脸的传统渐渐淡化,九十年代后这种习俗已经根绝。目前只能在老年妇女中看到这种习俗的遗风。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也不再去纹身,随着纹面老人们的逐渐故去,以后我们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纹面文化”了。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和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QQ;654095858 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电话:0537-2894786
手机:13054956688
联系人:王亮
QQ:934997310
邮箱:934997310@qq.com
地址:济宁市中区财神阁街6号(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东20米路南)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