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江西陶母堂文化教育有限公司 > 教育动态 > 孙子兵法中的理性竞争思想

教育动态

孙子兵法中的理性竞争思想

关键词:

鄱阳早教鄱阳国学

2014-02-25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些战略决策者们的竞争思想大多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世界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包括我们眼前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幸运的是,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老兵书《孙子兵法》为我们提出了一整套极有价值的理性竞争思想。这一思想,能够让我们理性地对待战争,理性地规范竞争,从而使我们的世界走向和谐。
 
一、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说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这句话蕴涵着非常深刻的战略思想,告诉我们追求的战争目的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追求的战略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孙子看来,战争追求的目的,获得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残破的国家”。你可能在战役和战斗上打得很漂亮,但获得的结果不完美,你仍然是一个失败者。孙子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胜标准”和“制胜定位”的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胜”。
 
许多参加越战的美国将军奇怪地问自己:我们在越南战场上获得了许多战术上的胜利,为什么在战略上失败了呢?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被迫辞职的时候也很困惑:我几个星期拿下巴格达,总共伤亡几十个人,为什么要逼我辞职呢。答案很简单,他们获得的不是一个“全国”,而是一个“破国”。美国背上了沉重的战略包袱,得到的仅仅是一些战术价值,而没有得到战略价值。在孙子看来,获得战术价值不是“胜”,而获得战略价值才是“胜”。
 
这种战略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与我们追求的战争目的有关。我们一直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战争,就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是赢得会战,是消灭敌人。如果深刻理解孙子的这一思想,就会发现我们的这种认识大错特错了。在孙子看来,真正的胜利,不是简单看是否消灭了对手,消灭了多少,而是看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完美。用孙子的观点来看:战争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为了赢得战争,而是为了赢得和平。赢得了战争不是胜,赢得了和平才是胜;赢得了“破国”不算胜,赢得了“全国”才算胜。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人类历史上进行了两次可怕的世界大战,有数千万人失去了生命,人类现在仍然面临着可怕的核恐怖。
 
美国有一位叫麦克内利的商战专家,对孙子的这句话做过专门的研究,并用一种下棋的比喻形象地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他比喻说,西方人下国际象棋,下完后棋盘是空的,用商业的话说,市场被破坏,行业利润下降,大家都是输家;中国人下围棋,下完后棋盘是满的,用商业的话说,市场繁荣,行业利润上降,大家都是赢家。他的这个比喻道出了孙子制胜思想的一个更为深层的涵义:真正的“胜”,并不是萧条的“你死我活”,而是繁荣的“共存多赢”。
 
孙子兵法的理性竞争思想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胜”,不是简单定位在对方的得与失上,而是在一个更高战略层面的和平与繁荣的价值追求上。我们求胜的着眼点,不是建立在“你得我失”、“你死我活”冲突利益上,而是建立在“相得益彰”、“共存多赢”的共同利益上。应当说,孙子的理性竞争思想,更多表现为“竞合”,而不是单纯的“竞争”。这种思想正是我们当今和谐世界所要倡导的。

依据孙子兵法的理性竞争思想,我们就会从对抗双方的共同利益上去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这样我们竞争的对手不是越来越多,而会越来越少。依据孙子兵法的理性竞争思想,我们在竞争中还会把更多的对手变为朋友,这是明智的。用前美国林肯总统的一句话来说:“要想永久地消灭你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变为你的朋友”。
 
二、胜兵先胜,败兵先战
在一般人看来,胜利来自于实际的交战,如果没有实际交战,怎么会有胜利?可是孙子并不这样看,他谈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形篇》)他的意思是说:真正会打仗的将领,他不是通过实际交战获得胜利,而是在交战之前已经决出了胜负。这些将领在交战之前,已经将胜利的条件、获胜的资源、取胜的优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已经稳操胜券,他已经获得了胜利,至于交战或不交战,已经并不重要了。
 
孙子明确地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统帅的决胜点,并不在实际的交战中,而是在战前的战略运作之中。对抗双方战前的战略较量,要远比实际交战的战役战术较量重要得多。我们历史上许多战略决策者(注:我这里指的是“战略决策者”,而不是指“战役战术指挥员”),并没有领会到孙子的这一思想,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在实际交战中如何通过激烈的搏杀来赢得胜利,而没有更多地关注如何在交战之前通过更高明的手段赢得胜利。这种关注点的错位,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发生了,使一些本来可以消除的灾难出现了。
 
孙子告诉我们:我们在竞争中,要善于将对抗点前移,要先有胜算,而后求战。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我们将会有意识地避免交战,将会尽可能在交战之前将竞争目标实现;我们将会有意识地考虑实际交战的利与害,有意识地权衡自己胜算的把握,避免盲目地非理性地进入实际交战。我们的战略决策者们如果这样去做,我相信,世界上战争就会少一些,和平就会多一些。
 
孙子的“先胜”思想,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制胜”的思想,而不是“交战制胜”的思想。“战略制胜”强调一种高层面的综合较量,而“交战制胜”强调一种低层面的单打独斗。
 
深入理解孙子的这一思想,会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危机,是让它出现以后解决好呢?还是让它出现之前解决好呢?孙子“先胜”的思想明确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的战略家,他是在危机出现之前就妥善地化解了这个危机。这样的战略家,他会像一位名医,治病不是“治于当下”,而是“治于未发”。这样的战略家,他会事先敏锐地察觉风险,事先巧妙地规避风险,所以他总是遇不到险,总是一帆风顺。正因如此,这样的战略家,看似一个“无智无勇”的平常人,正像孙子所说的那样:“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
 
我们希望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无智无勇”的战略家;我们希望世界多一些这样的“先胜”的将军;我们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战略决策者善于事先巧妙地避免风险,事先巧妙地化解危机。这样的话,我们的世界就会少一些危难,多一些和谐。
 
三、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伐谋”,用兵的下策是“攻城”。“上兵伐谋”与“其下攻城”,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解读,也可以说是“攻心为上”,“强攻为下”。“伐谋”与“攻城”,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思想,前者的理性多一些,而后者则非理性多一些。
 
孙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所谓“胜”,最终是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条件,从而达成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仅仅是力量形态上的有形改变,并不是“胜”的真正本意,而从意志上彻底征服对手,才是“胜”的真正本意,才是“全胜”。
 
中国古人将“胜”分为“三胜”,即:“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尉缭子·战威》)在这里所说的“道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胜”,这是一种“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而达成的胜利。
 
中国古人还有“王”、“霸”、“强”的说法。荀子曾经谈到:“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王者之胜”,就是一种“攻其心”、“夺其志”的“全胜”。
 
由此看出,孙子兵法在竞争的学问上强调“服”,而不是“制”。既然是“服”而不是“制”,中国古代战略家特别关注“德”与“力”的关系,强调暴力运用必须具有一种道德上的合法性。与西方战略相比,孙子兵法竞争思想带有更多的“理”的成分,包含更多的“服”的分量。
 
对于以上的论述,可以用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对联来概括: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失,后世治蜀应深思。
 
我们希望当今世界的战略家们,像孙子说的那样,多出一些“伐谋”的上策,少出一些“攻城”的下策。这样,世界就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战争。
四、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胜”,是力量与力量较量的结果,这往往使人得出这样一种直观的结论:“胜”,是通过双方力量直接接触和激烈拼杀获得的,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形态有形改变的基础之上。但是,孙子兵法的制胜理念与此完全不同。孙子兵法强调“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强调胜于无形,强调不露形迹地战胜对手。在孙子看来,胜于无形,更多地体现在对抗双方智慧的较量上,更多地通过各种方法不露声色地左右对方的动机,改变对方的决心,达成自己的目的。
 
胜于无形,集中体现在“不战而胜”的思想上。孙子对这一思想做了明确的表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地。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兵经》对“不战而胜”的思想做了很好的总结:“战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夫人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兵经·争》)
 
胜于无形,不战而胜,强调的不是直接地运用力量,而是间接和潜在地运用力量;强调的不是实际地运用力量,而是巧妙地显示力量。实现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示力”和“施力”两种方式。战略运用“力”的高明之处,更多表现在“示”而非“施”上。在对抗过程中,受力的一方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感受:一是有形的感受,遭到“力”的直接打击,自己受到损伤;二是无形的感受,得知“力”的存在和预知可能发生的结果,在精神或意志上受到一种压力。对于后者来说,涉及到了“力”的显示。
 
不战而胜,也是孙子兵法“全胜”、“先胜”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胜利是力量较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方不经过力量的较量,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获得胜利。这里所说的“不战”,只是说没有发生力量直接的碰撞,即战场上的拼杀。但从战略上看,对抗的双方已经发生了交战,只不过这是一场“寂静战场”的力量较量,只不过是双方潜在地运用力量作用于对方意志的较量。所以说,不战而胜,并不是强调“不战”,而是侧重于强调战略层面上的交战,突出“实战”之前的力量间接接触方式的“先战”。
 
不战而胜,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竞争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我们会认识到:力量对抗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力量,而是征服对方的意志,达到自己的目的。理性竞争的战略家的成就感,不是表现在力量直接的硬性对抗上,而是表现在围绕达成目的的力量运用上,只要力量运用巧妙,完全可以“不战”而达成目的。这种“不战”之“用”,才是对力量最高明的运用。
 
必须强调一点,胜于无形不能离开有形。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无形的意志对抗绝不能离开有形的物质基础。运用有形于无形,这是高超的战略艺术。离开有形去追求无形,即是离开了必要的力量去空谈战略,那只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按照孙子“胜于无形”、“不战而胜”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竞争行为,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战争形态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将军事力量的使用更多地由“直接”转化为“间接”,这无疑对维护世界和平是非常有益的。
 
五、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兵法·地形》)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知彼知己,但还不够,还要知天知地。这个“知天知地”不只是要了解“天时”、“地理”,还有着更深层的涵义,就是要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从一个更大的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全局,寻找更安全的途径,寻求更高明的对策。这是一种如孙子所说的“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的大战略运作,这是一种着眼于整体解决问题的理性竞争思想,它可以让我们跳出原有的局限和偏见,从一个更为宏观的总体上得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局。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不要仅从一个局部和一种手段上去考虑竞争,而要从全局和综合手段上去考虑竞争;不要仅从表面的现象和联系中思考问题,而要从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根源中思考问题。
 
一个好的战略家,不仅知道拥有力量的多寡和强弱,还会知道这些力量的生成、构成的条件和过程(如孙子所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个好的战略家,不仅知道“荷戟持戈”、“肉体之身”的可见之兵,还会知道“日月星辰”、“风云水火”那些不可见之兵。一个好的战略家,就像一位好的棋手,不仅知道一个棋子的投放,还会知道整个棋局的谋划。一个好的战略家,他的眼光不会仅仅盯住一个局部的点,而是放眼一个既有面积又有纵深的立体的面。在这样的战略家眼中,竞争的全局,并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对具有各种繁杂关系事物的整体抽象。其关注点也并不是将几种所谓好的要素简单相加,而着眼要素组合的整体效益。
 
我们可以称这种思想为一种“整体理性”。这种理性类似中国的中医疗法。中医治病,不是简单地针对病灶而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全身的整体调理,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病患。这是一种全身性的整体医疗,是一种着眼于根本的医疗,这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有益人体健康的治疗。用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医的话说:“灌根叶自茂,澄源流必清”。
 
这种“整体理性”的竞争思想,主张的是一种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战略性对抗。中国古人力求将血淋淋的战争厮杀提升为战略统帅之间的智力较量,力求将一种“瞋目语难”、“相击于前”的较量提升为“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的整体运筹。中国的战略家们从这种提升中得到一种至善至美的感觉。这种战略的追求和战略的境界,是西方战略所不具备的。中国战略追求完美的这种特性决定并铸就了它自身的完美,并体现出一种与西方战略完全不同的魅力。
 
这种中国战略的完美和魅力,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段话得到展现。庄子说:
 
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中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庄子·说剑》)。
六、孙子兵法理性竞争思想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竞争思想的“理性点”突出表现在:在追求的战略结果上,更加注重共存多赢的“全国”,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破国”;在战略运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战前的“未雨绸缪”,而不是战中的“化险为夷”;在战略的作用点上,更加注重心理和意志的征服,而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的有形改变;在战略对抗方式上,更加注重间接和潜在地运用力量,而不是直接和有形地运用力量;在战略运作的机制上,更加注重溯本求源的“整体调理”,在不是急功近利的“外科手术”。
 
孙子兵法的理性竞争思想,将会纠正那些“只看自己,不看别人”、“只看有利,不看有害”、“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看有形,不看无形”的战略偏差,使当今的战略决策者看到更远,悟得更透,更加理性。
 
孙子兵法所主张的理性竞争,是一种正常范围之中的竞争,是一种向善的竞争。它既保持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又遏制了那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属性。这一思想,尽可能让那些对社会产生直接破坏的“对抗点”从非理性领域中转移出来,尽可能把对抗者们从残酷暴力中解脱出来,尽可能把人类社会从战争的阴影中解救出来。
 
无庸置疑,在现实的竞争中,我们的战略家如果领会和运用孙子兵法的上述思想,我们竞争的决策就会变得更加理性,我们竞争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规范,我们有形的直接的暴力对抗就会被约束到更小的范围里,我们竞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被减少到最小的程度上。
 
孙子兵法理性竞争思想对当今和谐世界的推动,不是反映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根源上。这一思想,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竞争的传统的看法,使人们更加理性和更加慎重地对待竞争。这一思想,会使人们改变传统竞争的形态,更多地由“有形”转向“无形”,更多地由简单粗暴的“硬对抗”转向心平气和的“软较量”。
 
下面,想把讨论的光圈缩小一下,仅就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竞争的问题,谈一谈孙子兵法理性竞争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似乎进入了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无论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还是国家宏观干预理论,都已不是灵丹妙药。金融危机的肆虐、大国经济的低迷、世界经济发动机熄火、美国大公司的丑闻,一些地区、国家和行业的泡沫经济,都无情地告诫人们世界经济运行出现了重大问题。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从前的竞争理论,需要寻找新的出路,需要提出新的竞争理念,需要重新建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
 
就经济领域的竞争而言,孙子兵法所倡导的理性竞争适用于目前市场的残酷竞争。市场残酷竞争盲目地受优胜劣汰规律的趋使,运行于目前扩大消费和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工业——商业”经济模式之中。市场残酷竞争无论对企业决策者、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理性竞争就是要把决策者、管理者和生产者,从这种残酷竞争的状态之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的本性,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目前人受物驱使的状况改变到人驱使物,回到中国古人倡导的“极尽人之性而后尽物之性”的社会良性循环之中。
 
这个时代呼唤着理性,充分展示人的智慧。理性者将会最终获得成功,非理性者将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孙子兵法的理性之光将会引导我们跨越这个时代的十字路口,进入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发展阶段。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联系我们更多
江西陶母堂文化教育有限公司
地址:江西鄱阳县永兴农贸市场后、五一广场春蕾音舞内
电话:0793-6666808
手机:18970310098、13667031588
联系人:徐老师
网址:http://www.taomuhall.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