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晋城陈斌画室 > 画室资讯 > 色彩的感觉

画室资讯

色彩的感觉

关键词:

晋城画室培训班画室

2015-10-18

 色彩的心理感觉

观看色彩时,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  

  色彩有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被称为色性。红、黄、橙等色相给人的视觉刺激强,使人联想到暖烘烘的太阳、火光,感到温暖,所以称为暖色。青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河流、阴天,感到寒冷,所以称为冷色。  

  色彩有兴奋感与沉静感。凡明度高、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有兴奋感。凡明度低、纯度低,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   

  色彩有膨胀感与收缩感。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的物体,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凡色彩明度高的,看起来面积大些,有膨胀的感觉。凡明度低的色彩看起来面积小些,有收缩的感觉。  

  色彩有前进感与后退感。暖色和明色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的感觉。 色彩有轻重感。高明度的色彩给人以轻的感觉;低明度的色彩给人以重的感觉。

 

小色稿练习:事半功倍

小色稿通常是指正式作画之前所作的尝试性练习。在教学中,我则是把小色稿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训练的。

  我们都知道,色彩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色彩感觉能力、色彩造型能力以及对色彩美感的认识程度。这三个主要问题在小色稿练习当中是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的。

  小色稿练习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捕捉转瞬即逝的色彩感觉。这一点是中长期作业不易做到的。是否具备敏锐的色彩感觉是色彩试卷最主要的考查内容之一。第二,有利于概括地整体表现。小色稿因画幅的限制,迫使你将对象进行简化,你只能画出大的色彩关系,也更方便你集中注意力去解决主要色彩问题。第三,有利于合理的利用时间。一幅小色稿练习,多则花十几分钟,少则四、五分钟,正好可以弥补专业课时间的不足。

  当然,小色稿练习也有它的弊端,对于表现技法的探讨和掌握,对于主要物体的深入刻画等等是显得欠缺的,这就需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中长期作业来加以补充。

  还要提醒考生的是,试卷毕竟只是试卷,是很难用完整作品的标准去衡量你的画面的。平时训练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学会解决主要问题,不可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考生一定要注意自身真正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仅靠表面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平时的训练虽然免不了有应付考试的成分,但决不能完全去应付考试。

 

色彩变化是很复杂的,应该怎样去把握?

自然界的色彩尽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
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是画风景写生,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空间小,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应的减小。这样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几个物体远近比一比,立即就会证实这种感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削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空间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是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问,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画静物的空间色彩变化不是很大,但要在画面中处理好空间关系仍需认真对待。


(b)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 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这时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多在室内,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一般情况下,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阳光直照室内的物体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这种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体环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决定亮面色彩的冷暖。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种什么色彩呢?


(c)关于补色

  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然而补色是客观自然现象造成的,还是主观的人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

   
人的眼球视觉结构是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眼球里专司感光的网膜上的圆柱细胞(或称棒状细胞),它敏感于黑、白的吸收和补充;一种是眼球里网膜上针对瞳孔的感光——黄斑上的专司感色(亦能感光) 的圆锥细胞(亦称简状细胞),它敏感于色彩冷暖的吸收和补充。人的眼睛生理造成了对色彩的冷暖明暗要求,就保人的身体对温度的要求一样,太热了想阴凉一点,太冷了想暖和一点,光线太强就想弱一点,太弱了又想强一点。而人的视觉看太暖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看点冷的,看太冷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点暖的才舒服。这是人的视觉上的正常要求,这种要求构成人的视觉上的补色现象。

  当你长期注目于阳光(白光),然后再看别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眼前 就必然发暗,而看不清别的东西。这是你的眼中的圆柱细胞受到白光的强烈刺激之后,对于白光已经疲于感觉,无法吸收,而急需吸收另一种 光线来加以补充和调整,使其消除疲劳。这时,你对暗就特别敏感,反之,就是另外一种要求。这是无色系统里的互补,也是黑和白之间的互补。在有色系统里,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白的物体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然而,这个幻影的色彩已不再是鲜红的,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残象的原理,也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后的补充和调整。

  由于这种眼球网膜结构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线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体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网膜结构细胞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随处可见。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尤其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在夕阳橙红、橙黄的光源照射下,所有天空中的晚霞及所有物体受光面,都笼罩上橙红或橙黄色,暗部都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绿或紫青味。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彩照、彩色影视中的场面也科学地证明了色彩的互补现象。

  以上这种补色现象在色彩训练及色彩绘画上应用极广。我们的水粉静物多在室内写生,补色关系远不及野外自然界中强烈。但在光源、色彩冷暖强弱的情况下,任何色彩均离不开补色的因素,若忽视对补色的应用,只知道暗部加重加黑,那么画面上的色彩效果就必然会缺乏对·比而觉得沉闷和死板。

  在绘画色彩学上,绘画色彩的补色可在所标色相环寻求,补色对象一般在色环上直径两极的二色为180。时,可称之为补色,作画时不清楚补色应用的同学,可参考色相环去分析应用补色在色彩关系中的作用。

 

 晋城陈斌画室    15034608507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动态分类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