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哈密伊吾 >清泉节   > 哈密伊吾县

    

清泉节  

关键词:哈密伊吾县

详细信息

    说起连心泉,还有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2008年之前,下马崖边防连全体

官兵生活用水要去4公里的地方拉运。一次要拉一个礼拜的用水。长期使用储存的

水,战士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弘扬伊吾县“双拥”光荣传

统,密切军民关系,推进和谐建设,共建和谐伊吾。2008年,伊吾县委、县人民

政府为解决下马崖边防连全体官兵用水困难,出资数十万元,深挖管道5000多

米,引涓流之泉,融将士之心,使戍边卫士凝神于守疆固土,情系于安边兴业,益显军民一体,兵民同心。吃水不忘挖井人,下马崖边防连全体官兵意表心意,刻碑铭记。

坎儿井:
   
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生命线和命脉,使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下马崖乡地表水资源贫乏,但地下水资源丰富,下马崖共有坎尔井13条。坎儿井景观区建设工程按县委、政府的要求2010年3月份正式进入规划,该工程包括1.5公里的木栈道,4公里的柏油路,42米的钢筋混泥土坎儿井廊道,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清泉城组成,计划总投资为850万元,计划分3年实施。]

坎儿井廊道总长度为42米,宽2米,高2.6米,结构为钢筋混泥土,总投资为70万元。

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 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

下马崖古城堡:

下马崖清泉景区的又一特色景点古代城堡遗址,这是一座方形城堡,边长各100米,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城墙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墙基,上筑女儿墙,每隔3米左右有一城垛,开有射孔。城高约4米,墙基厚度也达4米。全城南北各开一个约5米宽的城门,城墙四角还分筑了角楼,每座角楼约占50平方米。整个城堡结构紧凑,庄重肃穆。城内有一些房屋的遗存,都已是残垣断壁。但整个布局仍依稀可辨,以南北城门轴线为中心,东西两侧建有房屋,房屋大都是长方形,有的房间还有过道相连,似为里外间居室。城内偶可捡到清代钱币,多为康熙、乾隆时铸的铜钱,还有箭镞和其他一些小器物,同属清代遗物。城外东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座清代的烽火台。下马崖古城就建筑规模、形制和出土文物来看,应为清朝用兵的军事设施,也是从关内进入天山以北的驼马商道和辎重运输的关卡。下马崖古城的城墙除有几处已坍塌外,大部尚属完好,基本保存了清代军城堡垒的状貌。

if ($('#bigpic').attr("href") != "") { $('#bigpic').jqzoom({ zoomType: 'standard', lens: true, preloadImages: false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