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哈密巴里坤 > 公司动态 > 群众文化

公司动态

群众文化

关键词:

巴里坤

2016/11/1

哈萨克族民俗

哈萨克是好客的民族,其民间谚语说:“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房子里来的人,无论是哪个民族、认识不认识,只要你来到哈萨克人的毡房,都会被视为贵客,好客的主人一定捧出醇香的马奶酒和手抓肉热情款待你。哈萨克的先祖“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肉至今是哈萨克的主要食品,熏马肠、烤全羊、堆火焖肉、石板烤肉更是美味。牛奶、羊奶、马奶酒、骆驼奶是老少皆宜的主要饮品,酸奶、奶疙瘩和馕、包尔萨克是哈萨克的日常必备的食品。

长年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哈萨克人,多在山区高寒地区。厚重御寒是哈萨克服饰的主要特点,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皮袄、靴子成了四季必备的服装。哈萨克说:牲畜有价,腰带、马鞍、马鞭无价。腰带作工精细、美观大气,设制有专挂刀子的吊环。哈萨克男人最喜爱的帽子有吐马克和库拉帕依(尖尖帽)两种,狐狸皮和狼皮材质做成的帽子则是有身份地位的标志。女人最常用的饰品加吾勒克(头巾),因质地、花色、佩戴方式的不同种类繁多。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男孩六七岁时,还要举行“割礼”。老人去世后以白布裹身,人们为死者唱 “送葬歌”。哈萨克人春、夏、秋三季住毡房,冬季在定居点住土屋或木屋。毡房是圆形穹窿顶,用几十根撑杆和若干横竖交错的木栅栏搭建而成,与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不同。

哈萨克人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是纳吾鲁孜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的春节,过节时吃的饭食为“纳吾鲁孜靠交”,宗教节日肉孜节一般过3天,人们穿上节日衣装,骑马串亲访友,互相祝福拜年。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献牲”,也称宰牲节。家家都做包尔沙克、油饼,如果是在七八月还准备马。节日期间要互相请客拜年,家家都备有手抓羊肉。还要组织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文体活动。

哈萨克族谚语说:“歌声带着我走进摇篮,歌声带着我离开人间。”哈萨克民歌从内容和体裁上可分为习俗歌、情歌、诙谐歌、谜歌、哭歌以及叙事诗等。从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和合唱、二重唱等。民歌的演唱中,冬布拉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演唱中一定有弹有唱,称为弹唱,对唱双方要机智聪颖,即兴创作,回答对方的提问,多采用比喻和暗喻的手法,令人信服。曲词优美流畅,语言形象、幽默诙谐,富有思想性。

如若到哈萨克毡房做客,悠扬的冬不拉、粗犷的歌声、动人的歌舞让你体验不一样的民俗。如果你有幸在草原看到优美的黑走马舞蹈,那么你很快就能体会并理解到那句哈萨克族的谚语:骏马和歌舞是哈萨克族人的两只翅膀。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每年的草原盛会草原上都会举行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押加、马上拾银、赛走马、赛骆驼及阿肯阿依特斯等比赛,此时你会看到的是一个勇敢机智、悍豪爽的民族和热情奔放的草原。

受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进入毡房不要坐在主人的床上,要席地坐在毡毯上。不许脱鞋和把两脚伸直,不要穿背心、短裤或光背进入哈萨克人家。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不要表示客气而自己倒,不要用鼻子闻食物,不要把自己手中的食物再放回去,不要把自己碗里的食物让别人吃。饭前、饭后洗手时千万不要乱甩手上沾着的水。在他们做饭时,不要插手帮忙,不要用手拨弄食物。

哈萨克人忌讳别人夸赞他们的孩子和牲畜,也忌讳别人问他们的牲畜数和清点他们的牲畜数。不要踢打主人的牲畜和狗。遇着羊群要绕着走,不要冲进羊群。客人骑马来到毡房前时,不要在门前下马,也不要急奔驰跑至门前,更不能举起鞭子到毡房门口,这样会被认为是报丧或有战争及敌意。客人骑马来到毡房前应放慢速度,垂下马鞭,绕到毡房侧后面下马。要尊重老人,年轻人不要从老年人面前穿过,在毡房中行走时不要把屁股对着别人,最好退行。遇到做礼拜的人,不要从他们面前走过,不要踩踏他们做礼拜用的垫子或单子,也不要大声说话或惊动他们。

哈萨克族孩子出生7天举行命名仪式和“摇篮礼”,哈萨克族青年举行婚礼时,由男女双方选定的歌手设阵对歌,歌词即兴编唱,一直唱到一方败下阵来为止。举行婚礼当天,新娘要唱“哭嫁歌”表达难离亲友之情,陪伴的女友唱“劝嫁歌”宽慰新娘,迎亲的人们则唱“催嫁歌”让新娘赶快启程,3种歌此起彼伏,情调各异,给婚礼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域外风情。

巴里坤小曲子 巴里坤民间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化样式,属于地道的地方曲艺,俗称“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以及西北地区的民歌、俗曲传入巴里坤后,融合了巴里坤各民间音乐艺术,逐渐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抬阁 是一种由双人或多人组合集体表演的表现艺术。它将戏剧角色美,打击乐的振奋美,管弦乐的优雅美与青少年表演者的矫健美融为一体,铸就了该表演形式的特殊魅力。2007年6月,被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是由四条壮汉在肩上共抬一个方形的“小舞台”,小演员在上面进行表演的一种民俗样式。

汉族民俗

巴里坤的汉族民间文化,从汉城建立起来到现在,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生活经历。繁衍生息在巴里坤土地上的人们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移民们携带着相关的生活理念汇集此地,依据巴里坤的自然环境、生活资源,选择甚至创造各自的生活方式,在碰撞中融合、融合中创新,以致创造出一种来源于内地又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的新式生活方式。巴里坤汉族习俗形式纷繁内涵丰富,无论是饮食、衣着、节庆还是语言等,都融合了黄河长江流域诸多地方习俗的精华。许多习俗在母源地已经消失,可在巴里坤仍被顽强的保存下来。这些习俗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和生活特点,形成了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的汉族习俗,成为新疆汉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饮食 俗话说能吃才能干,吃得多才能干的好。巴里坤人崇尚“宁可身上补丁,不叫嘴上受穷”。巴里坤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品种以及口味,均可以看出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多省传来的习俗和技艺,更能看到牧业民族生活习俗的特征。炒、蒸、煎都很有讲究,面食品的作法更是花样繁多,蒸的、炸的、烧烤的(烙的)等工艺做出的馍馍、花卷、油塔、包子,油饼、油果、油条、麻花干粮、油酥馍和锅盔色彩斑斓,极能引发人的食欲。捋面(拉)、面条、揪片子、寸寸子、杏皮子,更是风味不同。

服饰 “冷”是巴里坤一绝,加之大多数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衣着的厚实就是当地服饰的显著特点。皮帽、皮袄、窝儿裤、大襟衣衫和对襟衣、系腰、绑腿带、牛鼻鞋等服饰的样式特点都可以看出多元文化元素的反映。

节庆 巴里坤人很重视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有的是时令季节转换的日子,有的是历史上富有纪念性的日子,也有民间约定俗成祭祀祖先神鬼的日子,主要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换单衫;四月八,领上姑娘浪一下去;五月端午,绣香袋;六月六,南山庙会;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会;七月十五,过鬼节;八月十五烧干粮;九月九,青稞麦子一齐收;十月一,上坟烧纸;冬至,吃杏皮饭;腊八,喝扁豆汤;腊月二十三,灶爷灶奶上了天;过大年,是汉族最隆的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补地;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补好天地,天气缓慢转暖,待到二月二吃过羊头,剃头清理积垢,头脑清醒过来,就该考虑一年的生计,着手去挣钱了。

社火 过大年,是汉族最隆的节日。垒旺火、闹社火、赏花灯则让过年增加了祥和欢乐的气氛。耍狮子、舞秧歌、打腰鼓;霸王鞭、划旱船、太平车;踩高跷、抬歌、脑阁;二鬼拌跤、鹬蚌相争等项目不但内容丰富、热闹喜庆,而且吸收和借鉴了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等各门类艺术之长,是研究乡土历史文化的“活态”教材。正月十五,闹元宵则是过大年的。首先是垒旺火,各家门口和大街小巷笼起火堆,满街火苗喷蹿、紫烟缭绕、天地通明,就像一条火龙,可观赏,可取暖。下来就是观灯,最壮观的是在“灯山楼子”放灯,在十五米之高、六米之宽凉州庙的山门上搭建木格并在里面都放一盏陶制的灯。天黑时,将一幅描绘着三百六十位正神画像的画幔挂在楼阁上,木格里的灯火把众神像清晰的浮现出来。近看灯光星星点点似很无序,远处观望就会发现,灯光连缀成的画面是“上元一品”四个大字。

有晚清诗人尹绍崒诗为证:“粉头花面舞婆娑,风言信口哦,莫笑词粗形象丑,沿街犹自看人多。”

蒙古族民俗

巴里坤县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尔喀蒙古族的后裔,其次有一些是卫拉特和科尔沁蒙古的后裔。新中国建立以后,蒙古族人口增加较快,由1949年的281人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人子、花园、大河和城镇,生产方式由传统游牧转为农牧兼营。蒙古族历来热情好客,忠诚善良,讲究礼貌。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客人进蒙古包时左手掀开门,从房门的左边进,如果是男客则坐右边,女客坐左边,小孩们坐在左前和右前。来客进门时不能背着双手,手上也不能拿鞭子,进房后不要靠后面的东西半躺或伸腿坐,这样是失礼的。蒙古族任何时候来客人都要给倒茶,从左边的人开始往右转,这是对客人的尊敬或对他们表示吉祥如意,接下来敬酸奶、酒、手抓肉等。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民族的传统服饰为“袍子”,巴里坤蒙古人称“体尔立格”,俗称“蒙古袍”。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爱穿长袍子,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叉,领子较高,纽扣在左侧。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而异,男子多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则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巴里坤县的蒙古族除在传统节日外,平常很少穿袍子。“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蒙语称“蒙古勒格尔”。蒙古包具有便于搬迁、保暖、易拆装,能抵御风雪等特点,非常适合游牧生活。蒙古族最早信仰萨满教,随着喇嘛教的传入,逐渐开始信仰喇嘛教;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麦德尔节、敖包节和点灯节。


我要评论(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