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乃东红 > 秦腔文化 > 秦腔唱腔的线性艺术特征

公司动态

秦腔唱腔的线性艺术特征

2015/8/10

    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在人类审美感受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起伏跌宕、反复渲染,属于体验方式的音响实体,是一种流动的线性艺术形态,它具备着以情动人的基本特征。秦腔唱腔乐曲音流横向思维单旋律状态之线形艺术载体,就有着这种形态之显着特征,它含有塑造艺术形象的乐思潜力,蕴蓄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秦腔唱腔艺术之音响实体,交织着两种线条。一种是由语言的唱字字调,音和形走向其轻、重、长、短组成近于朗诵以表达唱词内容,具有辩义作用的“表意性”(叙述性)线条。这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主导的、第一位的,因为它是整个唱腔艺术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是音腔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这一审美认识中为“实”,属于感性表象范畴,有着稳定的语言程式规范。凡唱词各唱字字调,音形直接串连起来中间没有行腔拖音的唱腔都是。另一种是在一个句逗(分句)或整个唱句之后,以其尾字韵音(窄韵不便拖腔时常借用宽韵)加以延伸出现的婉转环绕、摇曳多姿极富歌唱性之旋律音调。此种音调,在唱准一个字音后即摆脱了字“正”程式的羁绊,不受唱字字调走向的制约,捭阖纵横、海阔天空,腔音随着意念的翅膀自由翱翔,借以抒发剧中人物大喜大悲的内心情怀或对所住环境景状的恣意渲染,激情所至,撼人心扉。这是一种“表情性”(抒情性)线条。它可以把剧词的深层意理变为活的、外在的听觉感知,直接激发人们的情绪,它有着拖腔艺术特有的感染效能。每到精彩处,观众常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喝彩。凡是唱段一个句间、句尾的拖腔以至各种假声彩腔都是。和表意性线条相比,这是不稳定的音调,有着广阔的创造余地。在整个唱段中它是从属的、第二位的。人们的感知表明,表意性线条为“实”,可表现事物的“形”或“象”,表情性线条为“虚”,可表现客观存在的“气”或“神”。虚、实两种线条,在唱腔中横向联结,交融得非常默契、自然。它们体现的方法是:时而实后生虚,时而先虚后实;时而实中有虚,时而虚中带实,时而虚实相悖后互济,时而实虚互斥后契合……这种对抗与协调、追逐与遇合、游离与互补音响之巧妙联结,凝聚得天衣无缝、妙趣天成,生动传神地交织成严谨的唱段艺术整体。因为它们之间音与音精妙地连缀起来,宛若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疏密互联、回环洒脱,简洁而朴实、丰厚而洗炼,这样的旋律,竖直穿梭,千姿百态,形成了一缕缕晶莹透亮的闪闪金线,犹如我国书法艺术那种意理与气势,魅力无穷,催人感奋、致人神往,更使我们的心灵领略到一种豪放而悠长的审美愉悦。秦腔唱腔音调线形的这种有机体,正是戏曲谚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字正”与“腔圆”的联结关系。字正是要求唱准主要唱字字调的调值,腔圆则是要求行腔必须加强音乐性。可是在唱腔进行中间,字调表意性线条的乐音走向,往往要求行腔的表情性旋律跟着它走;而表情性旋律线条正好相反,也总是要求表意性线条跟着自己的音形曲线跑。虽然有人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但秦腔中这两者的关系却是互相交织,既有趋向和谐、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背离着的另一面。它们环环紧扣,有机结合,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推动着唱腔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艺术规律,呈现着秦腔语言美、行腔美所展示的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线条互相连结的传统美学风采,给人们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从而实现并满足了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审美理想,成为西北人民现实的、科学的戏曲艺术观。

    “研究规律是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各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秦腔唱腔之线性艺术特征,其规律更进一步表现为:表意性线条是音乐化了的语言,而语言又受着地域的限制和制约,有其继承性,是稳定的、保守的,因而是相对的;表情性线条音腔的旋律走向,是感情化了的音乐载体,而感情是多变的,千姿百态,具有无限开拓的发展余地,因而是开放的、绝对的。

    但是,“旋律是载体和躯壳,节奏才是主宰和灵魂”。所以秦腔中这种既稳定、保守,又多变、开放的旋律线条,都统统被制约在特有的线性节奏艺术形态之中。这种丰富的充满生机的节奏,姜永泰在《戏曲艺术节奏论》之中说它是“单列纵向与生动规整的,而非面性的,或网络的。这种节奏组织方式,在表现上、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上,就是头绪的集中、单纯脉络气势的贯穿;同时又段落分明、简繁有致、跌宕曲回,富于活跃的动势。”这就把上述两种线条组成多种板式之起承开合、整散序列、动静藏露、奋疾含蓄……体态和深情,做出了一个明晰的概括。因为这种程式本身,从外貌上看,是线“形”的;从功能上看却是线“性”的。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富于动势的、鲜明而又规整的线形(性)节奏处理方式,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个性与特征,是戏曲音乐整体美学的基础。它是一个规律。今天我们要振兴秦腔,就是要遵循这个规律,在继承其表意性线条语言程式规范的同时,要大胆地尽兴地在其表情性线条中注入时代精神,充分运用并在其节奏体系上进行开拓,大胆创新,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情趣。这样,既保持了中国戏曲独具风采的个性,又发展了秦腔。如若此,则上无愧于列祖列宗,下又有功于子孙后代。这正是秦腔改革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必由之路。

 

我要评论(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