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乃东红 > 秦腔文化 > 关于秦腔领悟

公司动态

关于秦腔领悟

关键词:

秦腔艺术乃东红海东艺馨秦腔艺术剧团

2015/8/10

    在空旷的田野,在纵横的沟壑,时常会传来几声粗犷豪放的秦腔,总让人不觉为之一振。往往,听到的人会驻足侧耳,偶尔还要和上几句,你来我往,相映成趣。看到大人们乐在其中,陶醉在田园般的艺术享受里,小时候的我常常迷惑,日子过得那么艰苦,没吃没穿,有什么值得高兴、快乐的呢?怎么吼起秦腔来还那么带劲?若遇到有秦腔剧团演出,方圆几十里的人便放下手中活计,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只为在人山人海中共同感受秦腔那质朴而雄壮的混响。包公、陈世美、李彦贵等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老百姓的心中,造就了一批批著名的秦腔艺人,《铡美案》《周仁回府》《三娘教子》等经典唱段,喜爱秦腔者人人能唱,闭眼能听出是谁的唱段,这就是秦人,这就是秦腔。那时的我尚不理解秦腔为何有如此的魅力,竟引得万人空巷。渐渐地,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一次次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随着剧物的命运同喜同悲,我发觉自己爱上了这个曾经迷倒过千万粉丝的文化曲目——秦腔。

    秦腔并不难懂。也许至今仍有许多人对秦腔并不感兴趣,首先觉得看不懂。特别是秦腔的花脸行当,只看到演员在台上歇斯底里,挣破头般地吼,却不知唱的什么,然而这正是秦腔阳刚之气的集中表现。任何戏剧的表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秦腔的唱腔字正腔圆,具有浓厚的陕西地方戏特点,台词中融入了大量的陕西方言,外行乍听起来是有些费劲,但只要仔细品味,台词一般都对仗工整,简洁明了,唱腔优美,叙述清楚,说理透彻,听得多了自然就会理解。如今的秦腔戏不仅有详细的剧情介绍,演唱的同时还会配有字幕,观众一看便知。去年,我有幸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起到西安易俗社看了两次秦腔。作为一名山东人,莫言对陕西话似乎也不大懂,但看了两次秦腔后,他高兴地说:“看来以前我对秦腔有些误解,总觉得很难懂,现在知道其实秦腔很有吸引力,下次还要来看”。

    秦腔是秦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根。秦人“横扫六合,统一六国”,在后来的封建时期,以秦地为中心,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千年的主政史。秦人的声音成为主流声音流播华夏。秦腔也伴随着秦人的脚步走向全国。作为最古老的戏剧,秦腔是中国戏曲的“名誉太祖爷”,它对昆曲、京剧、川剧等其他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秦人把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的执著和率性酣畅淋漓地熔铸在秦腔的每一个音符里,每一次呐喊都是对生命的反思,发自内心,令人震撼。秦腔所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沧桑的世事流变中,史载三百六十余剧种而今尚有几多安在?秦腔却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一部部经典的秦腔剧构成了秦人心中的价值尺度,成为教育后代子孙的范本教材。关中大地,我们的先辈多少人大字不识几个,却能讲出许多令人终生难忘的故事,往往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教给后人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这一切都得益于秦腔——这种被秦人所深深喜爱的民间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文化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和蹂躏,“焚书坑儒”、大兴“文字狱”,烧掉和毁坏了数不清的文化书籍、剧本典藏,然而自汉唐以来,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大关中,文化的根却从来没有断代。“无可奈何花落去,秦腔依然笑东风”。秦腔——来自于秦人的呐喊,始终流传于最广大的民间,回响在民众的心中。人们对秦文化的传承斩不断,烧不完,他们以民间故事为原型,塑造出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活跃在秦腔的舞台上,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化于秦人的血脉,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积极向善,和谐大同的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心中,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秦人对秦腔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定意义上,秦腔似乎是秦人走向外界的“标志”或者“接头暗号”,是秦人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吼上几句秦腔,秦人便倍感亲切,乡音拉进了乡党之间的距离。在秦人眼里,如果哪位领导喜爱秦腔,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认为“这是咱的领导”,这表明他们愿意放下架子,走进百姓生活,融入到百姓中。热爱秦腔,自然会热爱诞生秦腔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共同的秦腔爱好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这似乎更具深远的意义。领导干部重视、关心秦腔的发展,积极保护,给予广泛支持,同时身体力行,亲自体验、感受那博大精深的秦腔文化,就会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秦腔这个国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振兴秦腔正当时。秦腔是陕西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近年来,我省先后编排的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柳河湾的新娘》、《迟开的玫瑰》等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全国文化大省,我们要以振兴秦腔为抓手,带动陕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安市中心城区,有着丰富的秦腔文化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城区发展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挥优势资源,发展以秦腔为龙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实现城区经济错位发展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文化的大发展,为秦腔的大振兴提供得的历史性机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于精神文化层面,文化消费已成为当下最流行、最时尚的消费主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广泛地吸引着各类资本向文化产业进军。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抓住机遇,振兴秦腔,共同唱响秦人的主旋律,奏响秦文化的最强音。[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我要评论(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