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百师讲坛 > 教育分享 > 作者:丁海东

教育分享

童年价值及生命质量视野下的早期教育——丁海东

关键词:

作者:丁海东

2017-08-24

童年价值及生命质量视野下的早期教育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童年价值及生命质量视野下的早期教育》,在现实当中我们需要更微观的思考。但是涉及到思考的时候可能需要我们从点的拘束和限制中解脱出来,要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对某些问题也许会容易看的清楚。有时候我们看电视里面会有一些杂技和玩耍。比如说可以把很凶猛的野兽驯服得很听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很钦佩这些驯兽师们的技能技巧,但实际上他的原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了训练师在训练野兽的过程中,当它的一个动作完成后驯兽师会给它一个食物作为奖励,并拍拍它的头让它继续。由驯兽师驯兽的行为,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比如孩子在练钢琴的时候,我们的大人会让孩子坐在那里,照着谱子,按照成人的指令,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根据指令慢慢的训练,如果训练好的话我们会给予表扬,如果动作做错了我们会给予训斥。现在我想像的就是一个小孩在练钢琴,一个成人站在旁边一手拿着蜂王浆,一手拿着鸡毛掸子予以指导,当你表现很满意的时候就给你一口蜂王浆喝;当然了,当你训练不好,不认真的时候,那鸡毛掸子就开始打屁股了。这就是威逼利诱。我为什么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他作为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他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上?对于这样的一个个体发展的状态,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和立场?而这个问题他应该是儿童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对教育有什么看法,在根本上意味着我们对儿童有什么看法,这是由来已久我们的儿童观,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发展、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地位、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心灵发展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儿童的学习方式、他究竟表现一种怎么样的状态,而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生命群体,这样个体生命的一个阶段,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能不能有一个立场的问题?能不能有一个态度的问题?能不能有一个基本信念的问题?关乎到我们如何从事这个教育。这个是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牵引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谓童年价值与以生命质量视野下的幼儿教育,这个命题有一点哲学的味道。但是,对于我们学前教育界的研究,我们这个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而现实当中我们还是比较欠缺的。可以说现实当中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方法,很多的技巧,有时候会让我们举棋不定,左右摇摆,往往无所适从。今天一个专家从他们角度讲他的看法,明天又一个专家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他的看法,两种看法也许是矛盾的,是冲突的,是对立的,是不融合的,这时候我们就困惑,就茫然,究竟谁是对,我们当然关心孰是孰非,哪一个对,哪一个错。我们总要做出一种取舍,我们该取哪个方面,舍哪个方面,这种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的状态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教育当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如果只是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雕虫小技的方法上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这些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能思考到位的。这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跟风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什么?我们对学前教育的问题,是缺乏根本的立场,缺乏基本的态度意识,缺乏基本的专业信念,所以基本的问题,跟你的态度严肃专业化规范的严谨的立场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我觉得这是思考话题的一个意义、由来,童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他的独特性在哪里?那么确保这种童年的价值性实现的程度用什么来决定?它取决于童年生命的一个过程中的质量,可以说,童年生命质量应该是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人生早年所接触的教育,有例行的一个根本职责,这就是我今天借助这个话题所要表达的三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童年是一种价值存在,也就是说儿童的童年是有价值的。第二个,儿童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儿童生命的质量,儿童价值实现的充分或不充分、有效或者无效取决于儿童生命的过程是怎样的,取决于儿童生命过程的质量如何。第三,确保儿童生命质量丰满的、完善的实现,那就是对于童年的生命,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段,在什么样的具体条件下,都要充满一种基本的敬畏心态。确保童年生命质量是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事业的人们所应该坚守和禀持的态度和信念。

    

童年是一种价值的存在,童年是有价值的。分三个层面:1、个体。童年不只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阶段,相反,实际上它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是绵延整个人一生生命过程中。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成人,身上都深深地留下了童年的烙印,留下了童年的痕迹,其实它表明的童年的这种状态,它给予每一个成年人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童年消逝而淡化,持久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每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每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每一个人一言一行表达出来的气质、风度,都反映出了童年生活的烙印和痕迹,可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童年为它奠定了基本的基石,或者说人生的图画,童年上了基本的定色。这种童年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表达方式可以呈现出来一种事实。有种现象,就在我们学校的门口有摆地摊算命的,我看到很多似学生一样的同学在他面前请求指点迷津。我们考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考虑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他们潜意识里面的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价值观,当然这种潜意识我多多少少也有点,这东西并非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教科书里也没有相关的内容,那这个东西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从根源上来讲,我觉得是从他童年时期生活的过程,童年时期思想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某种状态之下的思想的启蒙和在心灵深处种下一棵种子。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无神论的世界观的教育就一定能够彻底消除的,这至少表明,童年在思想深处、在心灵深处接受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化,一种什么样的暗示,一种什么样的熏陶,一经形成并产生效果将伴随终生,而终生不灭。这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深层次的东西。那么浅层的东西我们这样讲,一个人的身体的生长发育,如果说童年,我们把童年的概念放大化,到18岁的话,这是身体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就是说,长身体的时候不能缺乏营养,如果缺了营养,影响了身体的发展,将来没法弥补。因为错过了身体的生长期,将来再补也达不到效果。现在的孩子个子都比较好,你不能否认现在的物质确实提高了,现在的小孩都营养过剩,这就是童年对人的身体发展的影响。其实我们不能只看到身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看到人的心智的发展、灵魂的发展、精神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这些我们往往是看不到的,是不可量化的。童年,什么样的状态一经形成,也就铸就了他一生发展的基本模型。童年,就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讲,它的影响是深刻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一去不复返,童年我们应该对它投注更多的关注目光,必然也引起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思考,童年的价值、意义也引起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思考。有一个傻子,他快要饿死了,然后有一个人看着他没吃的可怜他,然后就给他8个烧饼,那这傻子看到烧饼就两眼放光了,拿起来把8个烧饼全吃到肚子里了,他吃完了以后,傻子毕竟也是人啊,他就日思夜想,开始做归纳了,呀,我要是知道我吃第八个烧饼就能吃那么饱,我干嘛要吃前七个呢,他确实会算数。我们也可能认为他是傻子就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成人并不比这傻子更高明,太多人往往把个人的成就,个人的成功,个人通过努力所获得的荣耀,归结为是读了什么专业,上了什么大学,在大学期间这个阶段受到了什么名师指点和提醒,很少有人想到前面的经历,前面的教育。是不是这样?我们成人,不管是哪一个行业,我们可以横向比较,有的人如鱼得水,春风得意;有的人就郁郁寡欢,曲高和寡;有的人锋芒毕露;有的人就表现很平庸很沉默;有的人做的非常优秀,让人羡慕嫉妒恨;有的人就是一种沉默的状态,非常平庸。在一个行业,有的人就会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就是平平常常,这种区别我们考虑一下,和他上什么大学有很大的关系吗?和上什么专业有很大关系吗?和你在大学里面读了什么样的书有一定的关系吗?甚至我们同班的同学,在同样的一个学校,同样的一个专业,最后我们的差别会很大,那到底取决于什么?!我倒觉得取决于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开始长起来的呢?!他一定不是在最后一个教育阶段来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教育只是完成了一个巩固、补充,一个量上的累积,基本的造型还是在前面。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讲,童年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他对人的一生的成长是深刻的,是卓越的,继而引发我们的思考,童年的价值,可以说童年价值实现的程度,也是衡量这个人类社会对自我发展这一最根本问题认识的高度。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童年的经历,童年的生活,童年的生活环境,童年的时候接触了什么样的训练和影响,就是人生的第一块烧饼。第一块烧饼是不能不吃的,否则会饿死,第二个烧饼及后面的七个烧饼我觉得吃不吃问题都不大,无非就是饱的程度而已,学前教育就是第一块烧饼,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烘烤烧饼的人,这个烧饼是很重要的。

2、家庭。就因为这样,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存在,他并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一,往深刻里讲,他是家庭里的核心灵魂和精神依托,我相信作为父母对这一点具有深刻的体会。网上资料表明,不要孩子的父母寿命一般都偏短。一个家庭有孩子,虽然有养孩子的辛苦,但是也有养孩子的乐趣和逗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很艰辛,但是我们也会咬牙坚持下去,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希望,那就是我们的下一代。

3、社会。儿童不只是社会存在的一个年龄群。更是代表着一种发展与进步,变革与改良的潜在与可能。我们可以设想,走在大街上,走在商场里,走在公园里,如果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听不到孩子的声音,这社会还有什么生气?这只是我的一个感觉而已。就一个社会来讲,童年代表着未来与升值。从文化学教育价值上来讲,它也是构建人类文化和谐体系的重要的机构。所以,童年是一种文化现象。动漫、游戏、卡通、绘画、图画书、儿童影视作品、儿童游乐场,都是这个社会,无论是看得见,看不见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文化里的有机物质,这个社会是和谐的,这个社会是充满生机的,这个社会是让你感到温馨的,这个社会是让你看到希望的,一定要有童年文化的痕迹和烙印。可以说,在针对童年这个问题上,虐童事件的不消除,校车安全每每遭殃的是孩子,每每社会人在宣泄对社会的不满的时候往往把这个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真正的摆脱愚昧、野蛮、封闭和落后。童年的价值能否真正的实现,实现的充分还是不充分,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儿童生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取决于童年生命过程的质量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关于童年生命的质量我们可以去思考。

首先,第一个方面:它是完整的吗?生命应该是全方位的生命,断然不是零散的生命,残缺的生命,童年作为一个生命,童年期,儿童期,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生命断然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的生命,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它更是一种精神学意义上的生命。我们理解人的发展,断然不能理解成是人的身高、体重的变化,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人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和猪的发展就没什么区别。养猪专业户用来评价自己养猪的水平,猪的发展的好与坏,就一个标准,吃的饲料最少,长的膘最好,但人的发展能等同于猪的发展吗?那么在教育里面,我们是否在任何环节、任何场景,在个体实践当中,无论是内容安排、方法运用,还是深入关系恰当的处理,我们是否给予儿童内心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足够的关照呢?还是我们依然忍不住受到外界的教育的计划或者某种教育意图的知识或者某种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以为是的某种意愿来压制儿童的冲动。只要儿童是不自主的、压抑的,只要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感觉不到自我掌握的体验,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处宣泄,而不能得到充分地表达的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的?至少我们是不是把儿童教育等同于生理性的生命状态,而忽略他也是有主观需求的,有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着复杂的起伏跌宕的情绪情感的内在心理变化和需要的呢?

第二个方面:儿童的生命过程是否是和谐的?这种和谐首先意味着他是否是完整的,这种和谐也意味着他是否是各个方面彼此之间产生相同节拍共鸣的?当孩子拿一个杯子,我们担心孩子把杯子摔掉,然后快快地制止他的行为,那么我们可能是保护了一个杯子,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端杯子的自信心。我们为了不让杯子有破碎的危险,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上带来某种伤害,某种可能忽略的一种情感及心理发展的一种需求,人的发展一定是心理发展的全面推进,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大脑,情是心灵,意是做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和坚韧性,行往往表现出来的技能技巧,这些是否能够引起我们足够的关照呢。

第三个方面:童年生命的过程是否是自然的?生命的最初的童年的状态它一定是本真的,当然一定是自然的,不应该是扭曲的。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会曲意迎合,去压抑自己的真实心情,而后再极力的表现另一种面孔,他是做不到的。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掩饰起来,他的生命的一种本真状态表现的彻底、尽致、充分、到位,是一种清澈到底的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儿童的这种本真,儿童这种自然,儿童的这种纯粹,是走到哪儿算哪儿,这是属于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他绝不是有一种忧患意识,为自己的童年做一种规划,他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洒脱的很,所以童年可以说是没心没肺的童年,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有一首歌曲名就叫《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为什么啊?那就叫没心没肺嘛!童年为什么说是洒脱的,率性的?因为它是处于敢爱敢恨的这一种状态。那么作为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给他解放了吗?给他释放了吗?给他自由表达的舞台空间了没有?童年生命的过程他是否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现实,是单向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强调将来你怎么样,那现在你必须怎么样,先苦后甜,你将来要甜那现在必须苦啊。我就在想,现在的生活本来是可以甜的你偏偏选择苦,你就能够保证他现在苦了将来不会苦?就一定会甜?这是没人说得清楚的。我们常常是用未来的可能掩盖难以预测的发展来控制当下的现实生活权利。我们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和童年告别,快步融入到追逐功利的、快速的、快节奏的、高竞争的成人生活的轨道上,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小孩子那种童真,那种童趣越来越缺失,传统的游戏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小孩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的方式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成人化。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当中的歧视,无视生命的生而不平等。我们看到入园难,这是入园机会的不平等,公办园是很难挤进去的,民办幼儿园要挤进去要花很多钱的,钱不够也是进不去的。于是只能进入低廉的,被政府部门评为非法的、没有注册的、山寨的黑幼儿园。这肯定不是平等的。

当然在微观教学层面上讲我们老师在班级里面总是有些孩子比较讨巧,让老师特别喜欢,总是一部分孩子看着就是不喜欢不顺眼的。我们都在无形当中在自己的言谈举止所流露出来的自我态度里面将孩子的划为三六九等,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这是微观层面。现在我们的政府部门打击非法办园。非法办园说明什么问题?是家长愿意送到那样的幼儿园里的吗?这些孩子,我们的社会公共部门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服务的基本条件,其实入园难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为:是我们的社会给社会的民众提供的学期教育的服务资源和民众对于学前教育的服务的需求增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有着根本的关系,因为存在的落差而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入园难还是一个政府职责的问题,别管是公办园还是私立园你先确保孩子入园的一个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针对现在社会出现的虐童事件,最根本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没有得到过多的关照,政府的职责没有履行,没有到位的一个报应。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它绝对不意味着这些个案已经发生暴光引起重视就可以把问题解决的,不可能的。这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里面确实是狂躁的。什么国培、省培、建培、区培,有的老师都培的难受。其实呢,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套成熟的、长效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编制的问题、教师工资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门财政性经费的投入的制度的建全和完善的问题,这个更根本、更重要。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校车事故不是说是司机一瞬间的问题,它背后反映一连串的问题:路修的好不好?那个地方频频出现交通事故?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家长为什么要送到那样一个舍近求远非要去挤校车的幼儿园呢?我们专家们说的很对,校车问题就不应该是幼儿园的问题,这是对的,因为幼儿根本就不用坐车,而且他是不适合坐车的。幼儿园发展现在我们是重视的,就说花钱,要把房子建起来,场地出来了,但是老师的问题怎么解决?着急的情况下随便抓几个人代替一下,能解决问题吗?教育的发展重要的是内涵的发展,哪怕没有楼房,就是小平房,教育的格局一样不能实现。现在楼房建起来了,高大明朗空空荡荡。最后是什么问题?招生的问题。农村是散居,楼房建起来了,肯定要将周围的孩子给聚起来啊,问题是孩子得走五六里路呢,那最后只有坐车,只要坐车就是开着坦克它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幼儿园的建设整体规划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呢?有的老师到欧洲等地去参观幼儿园,那儿的幼儿园真不是跟我们一样建的高大气派跟中学似的,幼儿园的发展从规模上来讲玲珑式的,精巧式的才适合中国民居散居这样的情况,幼儿园是建在家门口的,幼儿园不要贪大,哪怕只有三个老师,也是在家门口的。教育的发展应该是有整体的规划。因此也就是说破除狭隘的教育观,扎扎实实重视学前教育,细微入至落到实处,关乎到千家万户的每个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服务的资源,我觉得这应该是在管理层面上考虑的问题。微观层面上来讲我们的老师有时候在教育过程中,做法有时候常常是不对的。童年特有的生命的状态往往是无视的、忽略的、打压的、抵制的。

蓝印花布可以做什么?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对话,小孩子回答可以做新衣服,可以举行婚礼,可以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来跳去,幼儿任意的发挥想象。结果有一个孩子这样说:我想给它做成一艘船去航海,老师听到这话说:你想一想布能做成船吗?停了一下,老师进一步说明,布是不能做成船的,会沉下去的。这只是一个细节问题,其实既然让孩子发挥创造,让孩子发展他的想象,发展他的童话思维,为什么非要局限于布不能做成船这种理性的常规思维定式来否定孩子的创意?童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塑造什么,改变什么,而首先是捍卫了什么,保卫了什么。我们说现在人性的缺失,精神世界的空洞和孤独,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因为我们的诗意在缺失,我们的浪漫在缺失。其实在教育里面,这种通病是存在的,满足于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满足孩子用餐水平的高与低,而忽略了内心真实世界的饱满与充实,他的人性的最初状态善良萌芽的启蒙与感化。有一个故事,大雪过后冬天的早上,小动物出来散步,大公鸡出来了,小白兔也出来了,它们用自己的脚在洁白的大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公鸡画出了竹叶片片,小白兔画出了梅花瓣瓣。大致的情节讲完了,问孩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吗?大公鸡和小白兔都出来了,青蛙和蛇为什么没有出来?有小孩回答: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服穿,冬天冷,因此就在家里不出来了。老师听后与自己期望的答案有差距,就表示出不满意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请坐,要说正确答案。小朋友看到老师生气了,不知道正确答案就不说话了。老师看小朋友都不说了就自己说了:“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冷血的动物冬天是要冬眠的,冬眠的动物冬天怎么可能出来散步呢?知道什么叫冷血动物吗?”小朋友们大眼瞪小眼很茫然。老师接着说:“好好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对于孩子所谓的奇思幻想、不切实际、感性冲动不理性、胡言乱语、天马行空,我们常常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实际上它的背后已经承载了蕴含了理性与逻辑的萌芽。我们经常把感性和理性对起来看,其实它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感性怀孕它生了一个孩子,孩子的名字就叫做理性。所以童年的幼稚、感性、不切实际、天马行空、胡言乱语、童年游戏的冲动、欲望、童年的无拘无束幻想空间的足够和丰富,他并不是走向成熟、走向理性、走向逻辑、走向成人的绊脚石,他是走向未来成熟理性人格的垫脚石和不可省略的台阶。没有丰富感性的使感,他一定不能迎来理性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要捍卫童年,幻想是儿童的权利,游戏是儿童的权利,自由是儿童本性的表露,欲望的施展,在教育里面我们给予他怎么样的表达空间呢,在我们追求科学、理性、标准、精确、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人的精神、人性、品质、修养、丰满与充实肢解的支离破碎。教育中的功利无视生命成长的自然节奏和法则。

现在早期教育何以敬畏儿童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老师有一颗童心,要确保有一定的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老师要放下自己的身价,他并不是意味着只是外在自己身体的变化,他是与儿童这种童心的契合,这是童心与童心进行碰撞,以童年与童年进行对话,让幼儿具有空间并放飞梦想与激情,挥洒浪漫与天真,而需要我们关注儿童内部的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而不是外在规范的一再束缚和压制,需要在活动当中的自主与发现,好奇与启发来取代现实当中知识的灌输,需要投身于活生生的大自然当中,与大社会的亲身感受体验中,追求感性情绪的释放和情绪的满足而不是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讲,包括我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程度依然还不能说是足够的背景之下,有太多的问题源于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独特性、关键性的忽略和认识不够。我们常常把学前教育看成是简单的,小儿科,其实它是最复杂的最艰巨的。

教育永远是在探索。人的童年时期的发展一定是承载人的发展的复杂的最密集的集结点。凡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史上,只要是有所建树的人,对后人有所影响的人,他们人类发展的钥匙插在哪里?他们教育秘密的钥匙插在哪里?一定是在人性的早期,学前教育。所以,研究人的发展,研究人的教育一定不是从老年开始,而是从人的童年开始。所以,你会发现太多的人的秘密,太多的发展规律无不从学前开始。为什么?人的发展太多的关键期、敏感期、迅速期、可塑造的空间和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承载期一定在学前。我们把学前的问题明白了,教育的一切问题90%的就都明白了。但是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我们往往把它简单化,所以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其实人的发展依然是复杂的,有太多的秘密还不能揭晓。学前教育是太复杂的,我们还有太多的秘密不能揭晓的。记着有一句话说:童年就像一本书,但是这本书你是读不完的。在某种意义上你是读不懂的,,我们要承认这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就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太懂了。如果我们还弄不懂学前教育是一个什么样地问题,童年的生命还承载着太多的秘密还不能的情况之下,学前教育越重要,如果是错误的,其危害一定也是巨大的,影响一定也是终生的。因此,学前教育越是重要,越要谨慎理智,理智谨慎。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敬畏、尊重、理解、包容、呵护、善待、平和、自然。这也许也是我对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的立场,什么样地专业信念的个人化的一种结果。我自以为是定义为这样子。可以说,但凡在学前教育领域里面能够有这种态度、信仰、信念的人,他一定是在做一件危险的事情。敬畏童年、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精神、敬畏儿童自然发展的法则、大纲、本能冲动与欲望、天性幻想、涂鸦与游戏玩耍、爱憎、探究与创造自由的想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只有建立在人性化基础之上,教育才有可能是科学的,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丁海东(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我要评论(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联系我们更多
百师讲坛
邮箱:bsjt_edu@126.com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科技园
友情链接联盟 展开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