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武汉康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钻孔灌注桩断桩的主要原因 钻孔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法 > 钻孔灌注桩

产品详情

钻孔灌注桩断桩的主要原因 钻孔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法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详细信息

  常见的断桩形式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操作失误,设备不良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极易发生断桩事故,一般而言,常见的断桩形式有以下4种。

  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所充填,其原因是:由于导管下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泥水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

  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其原因是: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泥水浸入使混凝土水灰比增大。

  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开,其原因是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

  桩身出现空洞体,其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浇注,而是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浇注混凝土,导致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产生断桩的原因分析

  断桩作为产生严重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对于诱发断桩的因素,我们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分析起来,断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由于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特别是钻孔灌注桩后期,超压力不大或探测仪器不精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是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指标。由于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因为连接螺拴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

  产生卡管现象:由于人工配料的随意性较大,加之责任心又差,势必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的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这些都会导致卡管现象,造成断桩。所以,要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缩短灌注时间,这是减少和避免此类断桩事故的重要措施。

  坍塌:由于工程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时重视又不够,有甚者分包或转包,施工人员没有经验,在灌注过程中,井壁坍塌严重或出现流砂、软塑状质时,造成类泥砂性断桩。这类现象断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较为严重,而且位置深、难处理,这也是导致工期无限延期及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

  特殊原因:由于导管漏水、机械故障或停电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井中水位突然变化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断桩。因此,认真对待灌注前的准备工作,这对保证桩基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断桩的处理方法

  如不慎发生钻孔灌注桩的断桩事故,应进行及时补救,笔者认为一般补救处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次造孔法

  若断桩位置在10m以下,钢筋笼被混凝土埋置较浅,且通过调试能将钢筋笼提升,应迅速将其整体提出孔外,然后用冲击钻重新钻孔,清孔后再就位钢筋笼,重新灌注水下混凝土。

  若断桩位置距地表10m以下且混凝土已终凝时,可使用直径略小于钢筋笼内径的冲击钻,在原桩位进行冲击钻孔,直至钢筋笼底口以下1.0m,然后将钢筋笼整体或一根根地吊出孔外,接着再进行二次造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就位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

  开挖法(明挖法)

  若断桩位置距地表5.0m以内,且地质条件良好,桩位处为旱地时,可采用开挖法接桩。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时,开挖桩基周围土方至断桩位置,将混入泥浆、孔底沉渣的桩头混凝土凿除,直至密实混凝土层,将表面混凝土凿毛,将钢筋笼表面的泥浆刷干净后,复核桩位、支立钢模、分层浇筑、振捣混凝土、拆模后盖上土养生。

  调整桩位法

  若桩基工程量不大,且断桩为施工的根桩基础时,也可报监理、设计单位,同意后,通过调整桩位(中线不变)来进行解决。

热门动态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 公司名称:武汉康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黎明
  • 联系电话:18171393130 18171393130
  • 邮箱:
  • 传真:
  • 地址:武汉片区光谷创业街特1号特1幢1楼A11-299室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