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新余三木工艺品!
客服中心
陈经理:
【新余三木工艺品】精雕细琢砺人生
2016/8/1 12:13:42

从一名民间雕刻工匠成长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艺事业“优秀传人”、“优秀文艺家”,49岁的洋口镇六汾头村村民刘承林在他从事木雕的30年时间里,凭着精湛卓越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木雕事业的执著追求,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红木雕刻界的领军人物,先后当选如东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如东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如东红木商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协会红木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今年4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华文化非遗传承人大典》仪式上,刘承林的公益木雕展览受到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嘉宾的一致好评,被授予“卓越成就奖”。

乐于学习、精益求精是刘承林对事业的态度

1984年中考时,从小喜欢画画写写的刘承林毅然选择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职业学校,来到如东县桐本雕刻专业学校学习雕刻。“我就是因为喜欢这门技术,才选择了这个职业。”刘承林说。当时,正值飘檐滴水踏步床兴起的时候,一大批从事雕刻的手工艺人被带动起来。在这样的契机下,刘承林一毕业,便开启了随师傅挨家挨户地做家具雕花的生涯,这一干便是七、八年。整天奔波在乡村农户之间,尽管工作辛苦,但刘承林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农村雕花市场的萎缩,不少民间雕刻匠人纷纷另寻出路,走进了企业。1993年,刘承林加入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忠,开始红木艺术品设计与创作,勤奋好学、基础扎实的他深得吴学忠老师的言传身教,雕刻技艺如日东升,在艺术气氛极浓、创新风气极盛的环境里,圆雕、浮雕、透雕、薄意均有较深的造诣。特别以红木细雕技艺见长。1997年,在庆香港回归祖国活动中,他参与了江苏省政府云龙香几礼品《九州大团圆》的创作,这也增添了他潜心钻研红木雕刻艺术的信心。

艺术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刘承林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2014年,已经47岁的他又报名参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的学习。尽管工作室创作繁忙,但每月一次的学习,雷打不动。在那里,刘承林系统地学习了雕刻的理论知识,最前沿的雕刻工艺,更开阔了他创作的新视野。为了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业界共享,刘承林拿起笔积极撰写业务论文和心得体会。《浅谈红木雕刻技术中的常用手法》《谈红木雕刻中图案的寓意》先后在《中国包装工业》《艺术科技》杂志发表,《浅谈木材与木雕艺术品的几点关系》《浅谈红木家具雕刻的图案》等在省工艺美术学会艺博网发布。最令他兴奋的是他的一篇创作心得《穿花蛱蝶深深见神工鬼斧处处情——浅谈黄杨木雕<蝶恋花>作品创作》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工艺美术》刊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业界的同行纷纷与他探讨雕刻的手法、技巧和心得。

敢于创新、谋求突破是刘承林不懈的追求

2006年,刘承林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待遇,从公司辞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复制别人的产品,到开发自己的产品,是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桩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间工匠,刘承林沉醉于田园题材的创作,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花都是他创作的源泉,蝴蝶、蝉、葫芦等都是他手下的原型,既充满乡土气息,又不失文化底蕴,黄杨木雕作品《蝶恋花》便是有力的见证,这件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原型的作品,在技法上以难度较大的镂雕和薄意雕为主,作品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12.5厘米,取自一颗直径25厘米的百年黄杨木,作品中15只翩跹灵运的蝴蝶、疏密有致地停落在丘陵两岸和小石潭花丛中。为了能雕刻出蝴蝶“薄如蝉翼”的轻盈感,将木材雕透明,他花了很长时间去钻研,成功地将雕刻蝉翼的雕刻理念用到蝴蝶翅膀的雕刻上来,一刀一刀地刮,一遍一遍地磨,历时4个多月,作品甫一面世,迎来好评如潮,先后获得2011年中国(天津)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2年中国(合肥)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获得江苏省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花奖、江苏省文艺最高奖“紫金奖”。

传统技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假如没有新的艺术形式,包括新的表现方式加入,就会走到一条很狭隘的巷子里头。历经近30年雕刻实践和磨砺,汲取其他艺术的精随,刘承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从不囿于传统,在作品的构思上,总是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他创作的《葫芦蝈蝈》《心心相印》《番人骑象》等3件作品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15件作品获省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并入编《典藏·上下册》一书。《番人骑象》《江山如画山水》《无丝牵挂》等20多件作品获得省以上大奖。《刘海戏金蟾葫芦瓶》《无丝牵挂》《番人骑象》作品入选江苏工美精品馆。作品被多家艺术博物馆和社会名家收藏。

甘于奉献、传承艺术是刘承林最大的心愿

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对雕刻艺术的热爱,刘承林走上了红木雕刻的这条道路,并将它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从事红木雕刻30多年,他获得了很多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木雕刻大师,2011年12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国家人才网专业人才库收录。但这远不是刘承林选择这一职业的初心,“推广红木雕刻艺术,传承红木雕刻文化”成为他不懈的追求和最大的心愿。

为了使雕刻技艺得到传承与弘扬,刘承林先后多次参加红木雕刻艺术论坛,展示红木雕刻作品,讲授雕刻技艺、传播红木文化。这些年来,刘承林创作的很多作品在各类大赛中获奖,不少人出以高价收购,都被他谢绝了。2014年,他创建“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将获奖作品陈列其中,无偿供同行学习参观。多次代表政府赴各地参加外事活动和社会慈善捐赠等活动,传播南通的红木文化,得到文化部部长项兆伦的肯定与赞扬。艺术馆被确定为如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红木艺术展示基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坚持,是匠人的本钱。“木雕是个匠活儿”,在刘承林看来,只有把雕刻渗透到骨子里,才能传承下去。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学习,以至于红木雕刻技术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这不仅是传统匠人的悲哀,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悲哀。作为一位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代表性雕刻传承人,刘承林深感肩上职责重大,不能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雕刻技艺形成“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死艺亡”的可悲局面。这些年,刘承林做得最多的是把雕刻这门技艺继承过来、传承下去。2006年成立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先后带徒传授雕刻技艺10余人,有的学生已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室。【新余三木工艺品】

技术支持:4000-031-353 互邦互联网络 0790-6420110 (成长大厦4楼中小企业服务大厅)